鸡髓笋:鸡髓笋是红楼菜中的一道珍品。咸、鲜。脆、嫩且爽口,颜色黄白。它将鸡腿肉去掉,留下骨头,敲碎取出骨髓,点缀在鲜笋盘中。雅致,清透,营养丰富。
胭脂鹅脯:将鹅治净,先用盐腌,然后烹制成熟,鹅肉呈红色,故曰胭脂鹅。鹅脯:鹅的胸脯,肉嫩而丰。《易牙遗意》云: “鹅一只,不碎,先以盐腌过,置汤锣内蒸熟,以鸭弹三五枚洒在内,候熟,杏腻浇供,名杏花鹅。”
茄鲞(xiǎng):《红楼梦》中写得最为详实的一道菜。“鲞”,即是剖开晾干的鱼干,如“牛肉鲞”、“笋鲞”等,都是腌醋成干的片状物。“茄鲞”,当是切成片状腌醋的茄子干。
藕粉桂花糖糕:《本草纲目拾遗》称:“冬日掘取老藕,捣汁澄粉,干之,以刀削片,洁白如鹤羽,入食品。先以冷水少许调匀,次以滚水冲入,即凝结如胶,色如红玉可爱,加白糖霜掺食,大能营胃生津。《随息居饮食谱》亦云:“老藕捣浸澄粉,为产后、病后、衰老需劳妙品。”藕粉不便单独蒸糕,通常要与面粉或米粉混合使用,并用白糖和糖桂花或蜜饯调味。
《清异录》里抄了份唐代韦巨源的《烧尾食单》,是当时韦巨源升官之后请皇帝吃的一顿饭,其中包括了用羊骨脂拌的小牛肉香肠,叫做“通花软牛肠”;用蟹黄蟹膏蟹肉制成的切开呈现黄白相间的煎糕,叫做“金银夹花平截”;用鱼白和各种河鲜蒸的鸡蛋羹,叫做“凤凰胎”;用烤熟的羊舌和鹿舌堆砌的烤味拼盘,叫做“升平炙”,用羊脂炖的甲鱼,叫做“遍地锦装鳖”;用上好糟驴肉和其他肉食一起蒸的一个锅,叫做“暖寒花酿驴蒸”。
元代倪瓒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写了很多精致而朴实的太湖菜,烧鹅、蜜酿蝤蛑、煮麸干、雪菜、青虾卷之类。
古代美食的名称
一 品 糕辽 宁 著 名 传 统 风 味 小 吃 。
创 制 时 专 为 朝 廷 中 一 品 以 上 的 官 员 食 用 故 名 。
九 江 桂 花 茶 饼江 西 九 江 著 名 风 味 小 吃 。
茶 饼 呈 金 黄 色 , 皮 薄 如 纸 , 具 有 “ 小 而 精 , 薄 而 脆 , 酥 而 甜 , 香 而 美 ” 的 特 色 。
大 竹 醪 糟四 川 的 醪 糟 有 很 多 种 , 而 以 大 竹 醪 糟 较 为 著 名 。
具 有 香 甜 爽 口 , 酒 香 四 溢 的 特 色 。
大 福 米 锅 巴 菜天 津 独 有 的 风 味 小 吃 品 种 , 锅 巴 菜 又 称 嘎 巴 菜 , 至 今 已 有 3 0 0 多 年 的 历 史 。
其 色 美 味 丰 , 清 香 淡 雅 , 且 具 有 清 热 解 暑 , 利 水 解 毒 之 功 效 , 是 夏 令 小 吃 精 品 。
汉 中 梆 梆 面陕 西 著 名 特 色 风 味 小 吃 , 因 是 在 晚 上 挑 担 , 敲 梆 梆 沿 街 叫 卖 , 故 名 “ 梆 梆 面 ” 。
具 有 酸 辣 带 香 , 除 湿 暖 胃 的 特 色 。
老 世 泰 芙 蓉 糕辽 宁 沈 阳 著 名 传 统 风 味 小 吃 。
具 有 不 粘 不 散 , 酥 松 甘 甜 , 桂 香 浓 郁 的 特 色 。
伊 府 面河 南 邺 城 ( 即 相 州 ) 著 名 特 色 风 味 小 吃 。
具 有 面 条 筋 滑 软 嫩 , 汤 佳 味 美 的 特 色。
岐 山 臊 子 面陕 西 著 名 风 味 小 吃 。
具 有 薄 筋 油 光 , 酸 辣 可 口 的 特 色 。
桃 花 面湖 北 孝 感 传 统 特 色 风 味 小 吃 。
馄 饨 浮 在 面 条 周 围 如 桃 花 朵 朵 , 非 常 美 丽 且 味 道 鲜 美 、 爽 口 。
荷 花 酥山 东 著 名 特 色 风 味 小 吃 。
此 小 吃 形 似 开 放 的 荷 花 、 酥 嫩 香 甜 。
笼 糊安 徽 舒 城 传 统 风 味 小 吃 。
此 笼 糊 外 皮 软 粘 , 馅 心 鲜 嫩 , 味 美 可 口。
蜜 供北 京 传 统 油 炸 小 吃 。
具 有 色 泽 浅 黄 , 上 浆 通 亮 , 入 口 香 甜 酥 脆 , 不 粘 牙 的 特 色 。
蝴 蝶 面皖 南 徽 州 地 方 传 统 名 点 小 吃 。
此 面 面 皮 有 韧 性 , 加 以 红 、 黄 、 褐 、 青 多 种 配 料 同 炒 , 色 艳 , 味 美 , 诱 人 食 欲 馓 子宁 夏 回 族 同 胞 节 日 的 传 统 食 物 之 一 , 也 是 招 待 嘉 宾 , 馈 赠 亲 友 的 风 味 小 吃 。
又 名 “ 环 饼 ” 。
具 有 香 脆 焦 酥 的 特 色 。
熟 扯 鸡吉 林 海 龙 县 梅 河 口 镇 创 制 的 传 统 特 色 风 味 小 吃 。
具 有 皮 脆 肉 烂 , 浓 香 四 溢 的 特 色 。
传统餐饮如何做出自己的餐饮文化特色
“民以食为天”,餐饮是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
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并最终形成不同的餐饮文化。
我国餐饮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法国、土耳其烹饪并称世界三大烹饪体系。
中餐文化具有绚丽多彩的文化内涵和雄厚坚实的技术基础,多种原料、多种技术、多种风格相互交融。
作为企业宏观社会环境中的最主要方面,文化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为文化会影响到消费者的需求偏好、供应商选择等行为,相应也会影响到行业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设计、生产过程、营销策略等行为。
而对我国餐饮企业而言,文化对企业的影响更加深远,餐饮消费本身就是文化现象,深入研究我国餐饮文化,将餐饮文化作为战略制定的一个权变因素是非常必要的。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很多餐饮企业模仿已经进入我国的西式快餐企业肯德基、麦当劳,从生产到店门装修,然而成功者寥寥无几。
忽略本土餐饮文化,盲目模仿西方,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一、我国传统餐饮文化的主要特点1。
餐饮观念:“以味为本、至味为上”“以味为本、至味为上”,即把保持烹饪原料的自然风味或经过烹饪使食物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至味),作为烹饪的根本目的和最高要求。
众所周知,西方人的饮食更加强调营养,在他们看来,进食犹如为一台生物机器添加燃料,所以特别讲究食物的营养成分,讲究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各种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得合适,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等,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
对于这一点我们从肯德基的宣传手册中即可了解。
我国餐饮文化则完全不同,它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
中国人品评菜肴时总是“味”字挂帅,中国人赞美一道好菜时会异口同声地说:“味道好极了!”中国人请客时常会自谦地说:“菜烧得不好,不一定合你的口味。
”他决不会说:“菜的营养价值不高,卡路里不够。
”中国人对饮食美性的最高追求是达到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这也只有借助无形的“色、香、味、形、器”等“境界”载体,而单凭营养成分和结构是难以担当此重任的。
2。
餐饮内容:原料多样,菜品繁盛我国幅员辽阔,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提供了多样的动植物原料品种。
据西方某植物学家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6倍。
常言道:“饮食一道如方言,各处不同。
”我国菜肴各地不同,风味多样。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菜系”之说,又有了川、鲁、苏、粤“四大菜系”;70年代以后,又先后出现了“五大菜系”、“八大菜系”、“十大菜系”、“十二大菜系”等等。
而每个“菜系”下往往还有许多亚系或分支,如粤菜还有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海南菜等亚系。
中国菜系之多真可谓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3。
餐饮工艺:综合与艺术在中餐菜肴制作中,虽有整鱼、整鸡或整羊等,但基本上是以丝、丁、片、块、条等为主的料物形状。
上火前,它们是独立的个体形式,但放到圆底锅翻炒后便按照厨师的构想进行交合出餐,装入盘的是一个色、香、味、形俱佳的整体。
因此中餐菜肴的制作,从“个体”到“整体”的转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合”的哲学思想。
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它以极强烈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
烹调之于中国,简直与音乐、舞蹈、诗歌、绘画一样,拥有提高人生境界的伟大意义。
中国的烹饪不讲求精确到秒与克的规范化,反而特别强调随意性,在菜肴制作时侧重知觉的感悟,强调凭经验对结果进行把握。
中国烹饪在刀工、火候等方面具有特强的技艺性,其中绝大部分技艺为机械所不能代替,有的技艺也为科学所不能解释,甚至有些为绝技、绝招,这些技艺或散布于民间,或出入于宫廷,争奇斗艳、层出不穷、变化曼妙,令人有无穷无尽的享受,更是机械所永远无法取代的。
4。
就餐方式:合餐制中国饮食推崇“群享”方式,实行合餐制。
厨师将菜品准备好后并不事先分盘,而是将其端到餐桌上,供围坐在桌旁的进餐人根据自身的喜好各自选取菜品及菜量,餐桌上的任何一道菜品都不属于单个食客独有。
大家围一圆桌团团而坐、共享一席是中国宴席的最普遍方式。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饮食方式的共享性特征。
通过合餐制,吃饭实际上成为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
一边吃饭一边聊天,或谈生意、交流信息,古往今来,中国人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
二、我国传统餐饮文化对餐饮企业的影响餐饮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历史条件下形成和保留下来的一种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在短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
对于身处餐饮文化环境中的餐饮企业而言,餐饮文化是不可控制的因素,即无法通过个体努力去改变的因素。
因此,餐饮企业在制定竞争战略之前,必须考察餐饮文化的特点对企业的影响。
1。
选择空间大、“味至上”导致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在我国,大部分人都是美食家,其中“食物原料选取的广泛性”、“进食选择的丰富性”和“菜肴制作的灵活...
古代人吃的食物是什么?
古代人常吃的粮食主要是五谷 五谷即粟、豆 、麻、麦、稻 。
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谷”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象稻、稷(jì计,即谷子)、黍(亦称黄米)等外面都有一层壳,所以叫做谷。
谷字的音,就是从壳的音来的。
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
水果1,有中国本土的水果如:桃、李、杏、桔子、梨、酸梅、胡桃等.(注:1972年发现距今约7000多年磁山文化遗址胡桃的出土,修改了所谓汉代张骞引自西域的说法。
)2,张骞等人从西域引进的葡萄、石榴等 柰,也是古代水果名,究竟是什么,还有争议.多数学者认为柰就是后来的绵苹果,即中国苹果的古称。
菜?蔬菜自上古时代便已成为人类的食物。
《诗经》里提到的132种植物,其中作为蔬菜的就有20余种,随着时代变迁,其中部分品种已退出蔬菜领域,成为野生植物,如荇、苕、苞之类。
战国及秦汉时期,我国人民食用的主要蔬菜有5种。
葵,称为“百菜之主”,现在有的地方称冬寒葵或冬寒菜,植物分类学上称冬葵,因口感及营养欠佳,唐以后种植渐少,明代已很少种它,并不再当蔬菜看待。
藿,也是先秦时的主要蔬菜,它是大豆苗的嫩叶,如今极少拿来当菜吃了。
韭、葱、蒜是现在常用来调味的蔬菜,在古代蔬菜中独成一属。
《汉书·召信臣传》中记载太宫园在温室生产葱、韭的情况,并把这样培育出来的韭菜叫“韭黄”。
此外,还有萝卜、蔓青等根菜类,现时萝卜的许多优良品种在秦汉时便已培育出来。
蔓青早在《吕氏春秋·本味篇》中就有“菜之美者”的盛誉,古时蔓青还可以顶粮食之用。
现在常见的蔬菜如茄子、黄瓜、菠菜、扁豆、刀豆等都是在魏晋至唐宋时期陆续从国外引进来的。
茄子,原产于印度和泰国。
黄瓜原产于印度,传入我国时比茄子晚些,初名叫胡瓜,现在有的地方还保留这种叫法。
菠菜是唐代贞观年间由尼波罗国(今尼泊尔)传入的,最初叫波棱菜,后简称菠菜。
扁豆原产于爪哇,南北朝时传入我国。
刀豆原产于印度,唐代传入我国。
宋代以来,我国蔬菜的种植和食用就更加广泛了。
除了从国外引进外,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还自行培育出一些极为重要的蔬菜品种,如菱白和白菜等,种植蔬菜的技术也有进步,苏东坡有诗云:“渐觉东风料峭寒,青篙黄韭试春盘。
”可见,当时民间也可以在春天吃到新鲜的蔬菜了。
到元、明、清以来,又陆续有一些品种加入我国菜谱中来。
胡萝卜原产于北欧,元代由波斯传入。
辣椒和西红柿的传入时间还要晚些。
西红柿虽由欧洲传入我国,但它的祖居地却是南美洲的秘鲁。
西红柿原名叫狼桃,秘鲁土著人刚发现它时,以为它有毒,还不敢吃呢。
进入清代末期,我国现有传统蔬菜品种基本上都出现了。
肉 年少看《水浒传》,就觉宋朝人吃肉很多,尤其吃牛肉多,且多吃煮熟的大牛肉块(非带汤的炖牛肉)。
这很让人羡慕。
有一天老师讲以前人们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我举手问都水深火热了宋朝人怎么还吃酱牛肉。
老师瞪一眼,吼道那你去宋朝吧!下课我转好几条街,也没找着去宋朝的路。
按说猪肉应该是汉民族常吃的肉食。
但在《水浒传》中比较细致地提到猪肉,只是在鲁智深(时称鲁达)三拳打死郑屠时:“且说郑屠开着两间门面,两副肉案,悬挂着三五片猪肉。
”鲁智深让郑亲自切10斤精肉臊子、10斤肥肉臊子,往下还要10斤寸金软骨也要剁成臊子,郑屠终于看出不对劲,这位哪是来买肉,是找茬打架呀!臊子,肉末也。
那时尚未发明绞馅机,全靠手工剁,书上写的清楚,10斤剁半个时辰。
20斤,一个时辰,等于两钟头。
可结果呢,这20斤猪肉馅全让鲁智深劈面打去,却似下了一阵肉雨。
依我分析,凭郑屠的身板和功夫,应不至于如此不是鲁智深的对手,主要是那20斤猪肉馅把他累的。
郑腰酸胳膊疼,而鲁一直坐凳上,以逸待劳。
再有就是卖啥吃啥,郑屠可能猪下水吃多了,动脉硬化,大脑发木(让剁20斤就剁,你倒是琢磨琢磨他一个提辖咋干起了采买)。
如此一交手,他焉能不败。
故这一架打得有些不公平,郑屠输就输在这猪肉上,有点冤。
而一旦梁山好汉尤其是林冲武松几位大腕上场,桌面上就多是上好的熟牛肉了。
林冲到草料场上班,店家先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他吃。
林冲又自买了些,临走还包了那两块牛肉,揣在怀内。
吴用去找阮氏兄弟,阮小七问:“有甚么下口?”小二哥道:“新宰得一头黄牛,花糕也似好肥肉。
”阮小二道:“大块切十斤来。
”至于武松在景阳冈下喝酒吃牛肉,更豪气。
他先是拿起碗一饮而尽。
叫道:“这酒好生有气力。
主人家,有饱肚的买些吃酒?”酒家道:“只有熟牛肉。
”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来吃。
”店家去里面切出二斤熟牛肉,做一大盘子将来,放在武松面前。
往下,又切了二斤。
如此算来,武松总共是喝了15碗酒,吃了4斤熟牛肉(既便16两1斤,也不少)。
真是好生了得呀,也亏了有这...
求汉唐各位皇帝相关的饮食文化
汉朝饮食 中国菜已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发展历史。
它由历代宫廷菜、官府菜及各地方菜系所组成,主体是各地方菜。
其高超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世界一流。
孙文曾说:“悦目之画,悦子耳之音,皆为美术,而悦口之味,何独不然?是烹调者,亦美术之一道也。
是烹调之术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技术不妙也。
”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人们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历史时期的不同,在饮食烹调和菜肴品类方面,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
1、夏、商、周的传统饮食文化 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殷商时期,人们对谷物的加工一直比较原始简单。
先民们通过碾盘、碾棒、杵臼等对谷物进行粗加工,难以提供大量去壳净米来满足饭食需要只能连壳一起粒食,只有少数贵族才有权享受去壳谷物。
到了周代,石岂的出现,是谷物初加工方法的一次飞跃。
石岂,即石磨,《世本·作篇》云:"公输班作石岂",其原理是"合两石琢其中为齿相切以磨物"。
谷物的初加工,由以碾舂为主变为以磨为主,随着石磨的普及,周人的饮食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与谷物加工相比,周代的肉类加工更为考究,而且,作为对肉类初加工的选割,与后期烹制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尤其是周王室贵族在祭祀、宴会时所享用的各种肉类,其选割及烹制,由专设的官署“内饔”与“外饔”执掌。
据《周礼·天官·内饔》记载:“牛夜鸣则臭;羊泠毛而毳,膻;犬赤股而躁,臊;鸟苎色而沙鸣,狸(腐臭);豕盲视而交睫,腥;马黑脊而般臂,蝼。
”那么,什么样的畜禽适宜宰割入食呢?《礼记·内则》载:“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鬃,豚曰循肥,羊曰柔毛,鸡曰翰音,犬曰羹献,雉曰疏趾,兔曰明视,……”可见周人已完全懂得选择无病、无特殊腥臊异味而又健壮的畜禽,并辨别畜禽各部位,然后施行宰割。
这一方面是为了解剖牲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牲肉分类,便于烹调,同时还具有礼仪性的意义,在进食时,各式各样的菜肴都有固定的位置,取食也按一定程序进行,这些都是由肉类所切割成不同形状所决定的。
周代从进食方式到筵席宴飨,都对等级之别有着严格的规定。
当时盛行的青铜饮食器具——鼎便是衡量社会身份等级的标志物:国君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一鼎或三鼎。
豆也是如此,《礼记·礼运》载天子之豆三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食品的消费十有严格限制的,《国语·楚语下》载观射父语:“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尚书·洪范》述:“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
”这就是说只有君主才能作威作福,吃玉食。
《礼记·王制》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夏商时期的烹饪方法非常少,到了周代,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烹饪方法已非常多样,主要有煮、蒸、烤、灸、炸、炒等。
其中,炸、炒是周代青铜文化进入鼎盛时期后所出现的崭新烹饪方法。
出土的周代炊器,多属蒸煮之器,这时的烹饪方法以蒸煮食物为多??br>当时用于煮食物的炊具主要的是釜、鼎、鬲等。
据文献所载,釜与鼎这两种煮器似乎有所分工,釜主要用于煮谷物或蔬菜,如《诗经·采苹》中云:“于以湘,维及釜”。
鼎则用于煮肉,因为鼎在周代,已不再单纯是一种炊器了,而已成为一种礼器,是各级贵族的专用,被视为权力的象征,广大平民则不能使用铜鼎。
作为炊器时,贵族们也主要用铜鼎来盛放肉类和其它珍贵食品。
如《周礼·天官·烹人》云:“掌共鼎镬,以给水火之齐。
”郑玄注:“镬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既熟及盛于鼎。
”鬲,一般用来煮粥,它产生于殷代,成发达于周中期,衰落于周末,绝迹于汉代。
贵族盛馔用鼎,常饪则用鬲。
蒸是利用蒸气烹饪的一种先进方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蒸气烹饪的国家。
周代的蒸顺有甑和?。
由于蒸具将食与水分开,纵令水沸,也不致触及食物,使食物的营养价值全部保持于食物内,不易遭受破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食物的品种不断增多,各种炊具的相继发明,更新和更先进的烹饪方法的涌现也顺理成章,如炒、炸、炖、煨、烩、熬以及腊、醢、菹脯等腌制菜肴之法,都为中国烹饪技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实际上,在正式的场合里,因周代贵族将饮食归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颇受重视,并为此多有明文定制。
如《礼仪·内则》将饮食分为饭、膳、羞、饮四部分;《周礼·天官》所记“膳夫”的职责为“掌王之食、饮、膳、羞,以养王及后、世子,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吕。
”这四部分,简而言之,就是饭(主食)、菜(副食)和汤饮。
标志着中国传统烹饪方法的初步定型。
而周代"八珍"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烹饪形成为一门重要的艺术,显示了周人的精湛技艺和食饮的科学性。
以炮豚为例,首先将小猪洗剥干净,腹中实枣,包以湿泥,烤干,剥泥取出小猪,再以米粉糊遍涂猪身,用油炸透,切成片状,配好作料,然后再置于小鼎内,把小鼎又放在大镬鼎中,用文火连续炖三天三夜,起锅后用...
我国古代有哪些美食?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八大菜系独树一帜,经典菜肴层出不穷。
不少美食更是漂洋过海,受到异国人的借鉴和改造,从此发光发热,闯出了自己的名堂。
公元13世纪,意大利旅行者马可·波罗仰慕东方古国的文化,一路跋涉来到中国,一住就住了17年。
在此期间,他游学中国各地,返意后不但积极传播中华文明,而且许多和他相关的美食故事也就此展开。
芝士火锅 港剧《金玉满堂》中有这么一个情节,某日,御膳房众厨师欲把外国进贡的、“气味难闻”的“芝士”丢掉。
御厨戴东官途经,发觉此物“香气独特”,于是将其做成“芝士火锅”,私底下解解馋。
不料其火锅的香味把门外的乾隆也诱惑住了。
所谓的“芝士火锅”,其实就是在火锅中盛上白酒,置入芝士,待芝士化成锅底料后,放进不同的配料,来做成口味各异的芝士火锅。
吃的时候,在长手柄的叉子上插好小小块的面包,蘸着芝士进食。
芝士入口,奶香满嘴。
如此美味的芝士火锅,相传还是由中国的火锅变化而来的。
据说当年马可·波罗在离开中国返意的途中,有一天在阿尔卑斯山附近迷路了,快要冻僵之时,被一位住在附近小镇的农夫救回家。
苏醒后的马可·波罗非常怀念中国热气腾腾的火锅,就向农夫描绘了中国火锅的样子。
无奈农夫家中只有一瓶白酒、一块奶酪和几片面包,聪明的马可·波罗在失望之余,将奶酪溶于白酒中,发明了“瑞士芝士火锅”。
冰淇淋 冰淇淋是暑天时节人们的最爱,入喉清凉舒畅,香甜的奶味弥漫口中。
唐朝末期,人们为生产火药,大量开采硝石。
偶然间发现硝石溶于水时,大量吸热,可使水温降至结冰,由此人们掌握了夏天制冰的方法。
精明的商人于伏天取出冬日贮存的冰块,刨出冰屑,加上糖和香料售卖,制成了“第一代”冰淇淋。
到了宋朝,更有人在冰里加上水果或果汁。
往后,元代的商人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十分接近于现代的冰淇淋。
13世纪,旅行家马可·波罗把中国的冰淇淋配方带回意大利。
随后意大利人又将其传至法国。
到了16世纪,法国卡特琳皇后的一个私人厨师,把冰淇淋制成半固体状,掺进奶油、牛奶和香料,附上花纹。
“终极版”冰淇淋由此诞生。
今天,冰淇淋的种类、花样越变越多,做法及口味亦愈加成熟,广受欢迎。
比萨饼 《六人行》的意大利人joey酷爱比萨。
香气四溢的比萨拈在手中,往口里一送,馅料软滑,皮层柔韧,回味无穷。
如斯美味的比萨,有人道是来源于中国的“葱油饼”。
话说马可-波罗旅居中国,最爱吃北方的葱油饼,回到意大利后更是对葱油饼日思夜想,却苦于不会烤制。
后来,他终于在朋友们家中的聚会上找到一位愿意为他做“葱油饼”的那不勒斯厨师。
然而中国的“葱油饼”并不好做。
厨师做了半天也不知道怎样把馅料放入揉好的面团中。
此时大家已是饥肠辘辘。
于是马可-波罗提议将馅料放在面饼上,把面饼烘烤后进食。
“错有错着”,这种新式“葱油饼”受到大家的一致称好。
这位厨师回到那不勒斯后又将“葱油饼”配上那不勒斯的乳酪和食材,创造出了口味独特的“比萨”。
为发扬中国传统美食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做?
(1)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整理 ,尽最大可能保留其原著、原貌、原态。
(2)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式继承并加大宣传力度。
(3)提倡将最优秀的传统文化编入教育教材 ,让孩子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4)组织专门人员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掘式研究,让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
说明(5)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法国一位著名的学者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 命运要看她吃的是什么和怎么吃” 。
(6)饮食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群体食物原料开发利用、 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 科学、 艺术, 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 传统、思想和哲学,即又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 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7)国家必须积极宣传,中国的饮食文化在某些方面已经是和世界顶尖的地位,那味道可以打败所有在饮食方面的敌人。
各种国际性饮食大赛必不可少,国类也可以举办饮食联赛,各大菜系争相过招,共同进步,让人们更多的了解。
(8)弘扬民族饮食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工业。
循着中国饮食文化活动的轨迹,透视现代食品工业进程中的种种文化现象,这对今后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工业发展道路,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古代著名美食有哪些?
1.鸡髓笋:鸡髓笋是红楼菜中的一道珍品。
咸、鲜。
脆、嫩且爽口,颜色黄白。
它将鸡腿肉去掉,留下骨头,敲碎取出骨髓,点缀在鲜笋盘中。
雅致,清透,营养丰富。
2.胭脂鹅脯:将鹅治净,先用盐腌,然后烹制成熟,鹅肉呈红色,故曰胭脂鹅。
鹅脯:鹅的胸脯,肉嫩而丰。
《易牙遗意》云: “鹅一只,不碎,先以盐腌过,置汤锣内蒸熟,以鸭弹三五枚洒在内,候熟,杏腻浇供,名杏花鹅。
” 3.茄鲞(xiǎng):《红楼梦》中写得最为详实的一道菜。
“鲞”,即是剖开晾干的鱼干,如“牛肉鲞”、“笋鲞”等,都是腌醋成干的片状物。
“茄鲞”,当是切成片状腌醋的茄子干。
4.藕粉桂花糖糕:《本草纲目拾遗》称:“冬日掘取老藕,捣汁澄粉,干之,以刀削片,洁白如鹤羽,入食品。
先以冷水少许调匀,次以滚水冲入,即凝结如胶,色如红玉可爱,加白糖霜掺食,大能营胃生津。
《随息居饮食谱》亦云:“老藕捣浸澄粉,为产后、病后、衰老需劳妙品。
”藕粉不便单独蒸糕,通常要与面粉或米粉混合使用,并用白糖和糖桂花或蜜饯调味。
《清异录》里抄了份唐代韦巨源的《烧尾食单》,是当时韦巨源升官之后请皇帝吃的一顿饭,其中包括了用羊骨脂拌的小牛肉香肠,叫做“通花软牛肠”;用蟹黄蟹膏蟹肉制成的切开呈现黄白相间的煎糕,叫做“金银夹花平截”;用鱼白和各种河鲜蒸的鸡蛋羹,叫做“凤凰胎”;用烤熟的羊舌和鹿舌堆砌的烤味拼盘,叫做“升平炙”,用羊脂炖的甲鱼,叫做“遍地锦装鳖”;用上好糟驴肉和其他肉食一起蒸的一个锅,叫做“暖寒花酿驴蒸”。
元代倪瓒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写了很多精致而朴实的太湖菜,烧鹅、蜜酿蝤蛑、煮麸干、雪菜、青虾卷之类。
美食,顾名思义就是美味的食物,贵的有山珍海味,便宜的有街边小吃。
其实美食是不分贵贱的,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都可以称之为美食。
中国素有”烹饪王国“这个美誉。
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我们有五十六个小家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
美食吃前有期待、吃后有回味,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味觉感受,更是一种精神享受。
享受美食也要看场合,场合好美食吃起来才有味道。
世界各地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营养物质各不相同,品味更多美食,享受更多健康,也让人吃的更加开心。
美食不仅仅是餐桌上的食物。
还包括休闲零食、各种饼干、糕点、糖类,蜜饯、干果、肉制食品、茶饮冲泡等制品,各有各的风味,都可称之为美食...
古代热爱美食的名人
名人金口价百倍一千多年前,西汉唐蒙奉命出使南越。
筵席上, 他第一次喝到了醇香可口的拘酱酒,大为赞赏。
回朝时带几瓶献给汉武帝。
汉武帝金口一尝,立即钦为贡酒。
拘酱酒顿时身价百倍。
清朝时王致和官运不通, 就做起豆 腐生意来。
后来他做的豆腐被慈喜太后偶然尝到, 慈喜一称赞,竟成了御品,王致和从此生意兴隆,财源滚滚。
名特风味名人创“涮羊肉”是名特风味。
但能流传下来却和忽必烈有关。
700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率军征途中, 想吃草原美味“清炖羊肉”。
随军厨师马上宰羊剔肉, 不料敌情突发,做“炖羊肉”来不及了, 厨师忙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锅里一搅和就捞出来,放点调料送了上去。
忽必烈饥不择食,吃罢迎敌并获全胜, 还朝后命厨师如法炮制,并建议放了许多佐料,群臣吃后赞口不绝。
忽必烈赐名“涮羊肉”。
“金华火腿”是宋代名将宗泽发明的。
宗泽是主战派,因打仗连连得胜,百姓抬着肥猪慰问, 一时猪肉多得吃不了,宗泽就命人将猪腿割下,腌制起来。
由于腌制的猪腿又湿又重,行军携带不便, 所以常常把它们匆匆晒上几个太阳,挂在风中凉干,日子一久, 腿肉红得如火,大家都叫它“火腿”。
饮食癖好百千态在饮食上,名人各有癖好。
明代戚继光喜吃出头, 在他守戌关外时,为了过一过猪头瘾, 不惜派快马手长驱北京的抄手胡同,专买那里的华家猪头。
刘邦爱吃凉皮子。
刘邦封汉王时在汉中吃当地的凉皮子就吃上了瘾。
当了皇上后,还不忘记要吃汉中的凉皮。
据说有人因给刘邦进贡凉皮还被升了官。
咸丰皇帝爱吃凉粉。
咸丰十年的一天。
咸丰走出宫门在大街吃了二碗凉粉, 觉得味道极佳,竟把卖凉粉的请到宫里住了一月, 传授制作凉 粉的技艺。
还有,慈禧饮茶成癖,李鸿章爱吃咸菜; 郑板桥爱吃狗肉;魏征爱吃芹菜。
名菜沾了名人光“西施舌”是杭州名点,因美女西施而得名, 形似西施姣小的舌头。
皎洁清香甜润可口。
“昭君皮子”是甘肃人夏日常食的酿皮子, 据说王昭君出塞后吃不惯面食,厨师遂将面粉分离成淀粉和面筋。
用淀粉制面条,昭君十分爱吃。
“贵妃鸡”是上海川味名菜, 借用杨贵妃酒醉百花亭的故事命名。
“汉宫藏娇”原名“泥鳅钻豆腐”是江西名菜,以豆腐形容貂婵之纯, 以泥鳅比作 董卓奸滑。
百代习俗怀念情在历代和各民族的饮食风俗中, 有不少都和名人有关。
比如吃“年糕”就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公元前514年,吴王让伍子胥督建王城。
吴王之子夫差继位后听信谗言,杀了伍子胥。
子胥临死前对部下说:我死后若 国家有难,民众没粮吃,就到城门墙下挖地三尺, 可找到吃的东西 。
后来越国进攻吴国,城中军民断粮, 伍子胥的部下就带领军民在象门城下挖地, 果然挖出许多可以充饥的“城砖”, 原来“城砖”是糯米粉压成的,这是伍子胥生前设下的“积粮防急”之计, 吴国军民就靠这些城砖渡过了难关。
此后每逢过年, 吴国百姓都要压制类似“城砖”的年糕,纪念伍子胥。
象这类情况还有很多,如吃粽子纪念屈原;吃腊八粥纪念佛; 吃馄饨纪念盘古等等。
古代著名美食有哪些?
1.鸡髓笋:鸡髓笋是红楼菜中的一道珍品。
咸、鲜。
脆、嫩且爽口,颜色黄白。
它将鸡腿肉去掉,留下骨头,敲碎取出骨髓,点缀在鲜笋盘中。
雅致,清透,营养丰富。
2.胭脂鹅脯:将鹅治净,先用盐腌,然后烹制成熟,鹅肉呈红色,故曰胭脂鹅。
鹅脯:鹅的胸脯,肉嫩而丰。
《易牙遗意》云: “鹅一只,不碎,先以盐腌过,置汤锣内蒸熟,以鸭弹三五枚洒在内,候熟,杏腻浇供,名杏花鹅。
”3.茄鲞(xiǎng):《红楼梦》中写得最为详实的一道菜。
“鲞”,即是剖开晾干的鱼干,如“牛肉鲞”、“笋鲞”等,都是腌醋成干的片状物。
“茄鲞”,当是切成片状腌醋的茄子干。
4.藕粉桂花糖糕:《本草纲目拾遗》称:“冬日掘取老藕,捣汁澄粉,干之,以刀削片,洁白如鹤羽,入食品。
先以冷水少许调匀,次以滚水冲入,即凝结如胶,色如红玉可爱,加白糖霜掺食,大能营胃生津。
《随息居饮食谱》亦云:“老藕捣浸澄粉,为产后、病后、衰老需劳妙品。
”藕粉不便单独蒸糕,通常要与面粉或米粉混合使用,并用白糖和糖桂花或蜜饯调味。
《清异录》里抄了份唐代韦巨源的《烧尾食单》,是当时韦巨源升官之后请皇帝吃的一顿饭,其中包括了用羊骨脂拌的小牛肉香肠,叫做“通花软牛肠”;用蟹黄蟹膏蟹肉制成的切开呈现黄白相间的煎糕,叫做“金银夹花平截”;用鱼白和各种河鲜蒸的鸡蛋羹,叫做“凤凰胎”;用烤熟的羊舌和鹿舌堆砌的烤味拼盘,叫做“升平炙”,用羊脂炖的甲鱼,叫做“遍地锦装鳖”;用上好糟驴肉和其他肉食一起蒸的一个锅,叫做“暖寒花酿驴蒸”。
元代倪瓒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写了很多精致而朴实的太湖菜,烧鹅、蜜酿蝤蛑、煮麸干、雪菜、青虾卷之类。
美食,顾名思义就是美味的食物,贵的有山珍海味,便宜的有街边小吃。
其实美食是不分贵贱的,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都可以称之为美食。
中国素有”烹饪王国“这个美誉。
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我们有五十六个小家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
美食吃前有期待、吃后有回味,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味觉感受,更是一种精神享受。
享受美食也要看场合,场合好美食吃起来才有味道。
世界各地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营养物质各不相同,品味更多美食,享受更多健康,也让人吃的更加开心。
美食不仅仅是餐桌上的食物。
还包括休闲零食、各种饼干、糕点、糖类,蜜饯、干果、肉制食品、茶饮冲泡等制品,各有各的风味,都可称之为美食
求古代食物名字
雕胡唐代诗人李白曾有“跪进雕胡饭,月光照素盘”之诗句。
所谓“雕胡”,又名菰或茭白,是盛产于中国南方水乡的一种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其叶如蒲苇,其生成的种子叫菰米。
它是历史上出名的“六谷”(稻、黍、稷、粱、麦、菰)之一。
用菰米煮饭,香味扑鼻,且又软又糯。
古人对菰评价也高,如宋玉的“主人之女,炊雕胡之饭”,杜甫的“滑亿雕胡饭,香闻锦带羹”,以及王维送友人南归的“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之句……都是吟诵雕胡的名句。
医药学家李时珍也说:“菰米甚白而滑腻,做饭香脆。
”说明菰米曾是一种受人青睬的美味食品。
现代很少有人见过菰米,更莫说尝过它,而喜吃茭白的人越来越多。
其原因何在呢?原来,大约从汉代起,菰草(茭白)在生长过程中感染了菰黑粉菌病,该病菌能分泌出一种异生长素,刺激草花茎,使之不能开花结果,茎节细胞因此加速分裂,并将养分集中起来,形成肥大的纺锤形肉质茎,这就是常说的茭白。
茭白老后,可以看到许多黑斑,这是黑粉菌寄生后遗留下的痕迹,这又为下一代的茭白提供了形成“菌瘿”所必需的孢子。
如果没有黑粉菌寄生,菱白正常生长发育,开花结子,它能长出雕胡,但农民不喜欢,称之为“开花茭”。
一发现便将它剔除,以保证能长出肥硕的“真茭白”。
这样,菰草经过痛苦的脱胎换骨,由谷物变成了一种水生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