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幼儿的告状行为常常影响着教师工作的正常开展。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教师该如何处理呢?如何做才能既解决问题,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避免此类行为的发生呢?
幼儿告状行为指的是: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规则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这种行为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告状是师幼互动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行为,但这类行为多出现在中班。因为中班幼儿经过小班一年的生活和学习后,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高,加上他们刚刚摆脱小班时期的幼稚和依赖性,尚不具备大班时期的成熟和独立性,所以遇到一点点小事就会想着向老师告状。但是,告状行为缘何会提前显现在小班幼儿的身上呢?
案例一:“老师,天天挤我”
晨间活动前,我开始组织孩子们排队做操。出教室前,我再三强调排队的要求:“排队的时候不能……”还没说完,孩子们就接话了:“不能挤,要排好小火车。”“不能都挤在前面,要往后排……”我窃喜:看来大家对排队的要求都已熟记于心。可刚下楼,我就听到了告状的声音:“老师,天天挤我!”我走了过去,问:“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天天不愿站在队伍的后面,就插队了,还不停地挤浩浩,浩浩不甘示弱,俩人就起了争执。天天见我一脸严肃的表情,自觉地退到了队伍后面。
案例二:“我要报告老师了”
桌面游戏的时间到了,幼儿自由选择玩伴玩起了游戏。突然,我听到了两个孩子的争吵声。
“这是我的,你干吗拿我的啊!”
“我的插片不够用了。”
“你要是再这样,我要报告老师了!”
瑞瑞用尖尖的声音气愤地对西西说。我在一旁观察着,期待孩子能够自己解决矛盾。这时,瑞瑞迅速跑到我的身边,说:“老师,西西不好好做游戏,老是拿我的玩具,还抢我的插片!”
我把西西叫了过来,问:“西西,为什么要去拿瑞瑞的玩具?”
“我想要插陀螺,可是我的玩具筐里的插片不够了!”西西低着头小声说。
“你看啊,你插的这个陀螺太大了,如果把它缩小一点,是不是就够了呢?”
“嗯,那我试试。”
瑞瑞见西西被我叫来“训话”,回去后也不再抢他的玩具,得意地朝西西“哼”了一声。
小班幼儿为什么会如此热衷于告状?综合分析小班幼儿的行为发展状况,并结合以上三个案例,我对小班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了分析,尝试找出其根源,进而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减少和避免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
小班幼儿告状行为背后的原因
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幼儿爱告状可能是受家庭环境影响,源于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没有摆正。现在的家长往往注重孩子智力的开发,忽略培养孩子合作、关心他人、友爱他人等优良品德,甚至有些家长还会教育孩子:“在幼儿园如果遇到事情了,要先告诉老师。”正如案例一中,浩浩被天天挤到了,他的第一反应是告诉老师,让老师来帮他处理问题。虽然天天插队的行为并不正确,但如果浩浩愿意和天天进行友好沟通,或许天天也能够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这样,浩浩便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矛盾,进而促进了社会性发展。
2.价值观冲突:当幼儿发现同伴的行为与自己所认同的行为规范或价值取向相背离时,也会出现告状行为。在案例二中,小泽认为萱萱不应该摘花,因为摘花的行为不符合老师的要求,因此希望老师出面纠正她的错误,进而引发告状行为。
3.环境因素:幼儿园供幼儿游戏的场地不够宽敞,提供的玩具数量不够多,在客观上增加了幼儿之间出现摩擦的几率,导致告状行为发生。当瑞瑞发现自己的玩具被西西拿走时,她对西西喊出了一句带有威胁性的话:“我要报告老师了!”而西西之所以会去“抢”瑞瑞的玩具,源于其内心深处对游戏的渴望——她要插陀螺,但插片不够了,所以只能从玩伴瑞瑞那里获取。瑞瑞告状后,老师介入处理了问题。这样一来,瑞瑞反倒觉得“遇到困难就告诉老师”的行为是明智的,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幼儿的告状行为。
主观因素
由于小班幼儿尚处于年幼阶段,对是非、好坏和善恶还不能进行独立的、准确的、全面的判断,他们的行为标准往往来自周围环境,面对问题时,对家长和教师还有很强的依赖性。
减少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分析
孩子天生是善良的天使,家长和教师作为幼儿行为的引导者和启蒙者,必须要谨慎地对待他们的告状行为。在一日生活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引导孩子采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减少和避免告状行为的出现。
(一)培养幼儿互敬、互让的优良品德
孩子告状行为的背后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这与其性格特点是分不开的。性格任性、自我意识强烈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出现告状行为。所以,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们学会相互礼让,明白我们都是一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无论谁犯了错误,都要用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对方,教会他们团结互助,培养他们互敬、互让的优良品德,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客观地说,“有问题,找老师”这句话并没有错。但是,如果孩子一遇到问题,就第一时间去寻求老师的帮助,对其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势必会产生不利影响,长此以往,还会阻碍其社会性发展。所以,总是借助教师权威来解决问题是不恰当的。幼儿园是幼儿离开家庭后,独立面对的第一个社会生活环境。因此,我们有义务对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锻炼和培养,这也是幼儿日后立足于社会的基石。
(三)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
教师在一日生活中,有意识地忽略告状行为,有助于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当孩子出现告状行为时,教师不宜马上将目光转移到被告状的孩子身上,直接帮助其解决问题,而应先问问孩子为什么要来告状,告状之前有没有试着自己去解决问题,并委婉地指出,告状不是一种友善的表现,引导孩子认识到告状并不能帮其解决问题。
孩子们的告状行为与其身心发展状况紧密相关,若处理不当,将会影响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良好性格、品德的养成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作为教师,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十分重要。无论幼儿告状的原因是什么,教师都应予以尊重和理解,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积极捕捉幼儿告状行为背后潜藏的教育价值与教育契机,从而采取正确有效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