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萝卜汤的启示
抗战时我初到重庆,暂时下榻于上清寺一位朋友家。晚饭时,主人以一大钵排骨汤飨客,主人谦逊地说:“这汤不够味。我的朋友杨太太做的排骨萝卜汤才是一绝,我们无论如何也仿效不来,你去一尝便知。”杨太太也是我的熟人,过几天她邀我们几个熟人到她家去餐叙。
席上果然有一大钵排骨萝卜汤。揭开瓦钵盖,热气冒三尺。每人舀了一小碗。喔!真好吃。排骨酥烂而未成渣,萝卜煮透而未变泥,汤呢?热、浓、香、稠,大家都吃得直吧嗒嘴。少不得人人要赞美一番,并且异口同声地向主人探询,做这一味汤有什么秘诀。加多少水、煮多少时候,用文火、用武火?主人只是咧着嘴笑,支支吾吾地说:“没什么,没什么,这种家常菜其实上不得台面,不成敬意。”客人们有一点失望,难道说这其间还有什么职业的秘密不成,你不肯说也就罢了。这时节,一位心直口快的朋友开腔了,他说:“我来宣布这个烹调的秘诀吧!”大家都注意倾听,他不慌不忙地说:“道理很简单,多放排骨,少加萝卜,少加水。”也许他说的是实话,实话往往可笑。于是座上泛起了一阵轻微的笑声,主人顾左右而言他。
宴罢,我回到上清寺朋友家。他问我方才席上所宣布的排骨萝卜汤秘诀是否可信,我说:“不妨一试。多放排骨,少加萝卜,少加水。”当然,排骨也有成色可分,需要拣上好的,切萝卜的刀法也有讲究,大小厚薄要适度,火候不能忽略,要慢火久煨。试验结果,大成功。杨太太的拿手菜不再是独门绝活。
从这一桩小事,我联想到做文章的道理。文字掷地作金石声,固非易事,但是要做到言中有物,不令人觉得淡而无味,却是不难办到的,少说废话,这便是秘诀,和汤里少加萝卜少加水是一个道理。
古代热爱美食的名人
名人金口价百倍一千多年前,西汉唐蒙奉命出使南越。
筵席上, 他第一次喝到了醇香可口的拘酱酒,大为赞赏。
回朝时带几瓶献给汉武帝。
汉武帝金口一尝,立即钦为贡酒。
拘酱酒顿时身价百倍。
清朝时王致和官运不通, 就做起豆 腐生意来。
后来他做的豆腐被慈喜太后偶然尝到, 慈喜一称赞,竟成了御品,王致和从此生意兴隆,财源滚滚。
名特风味名人创“涮羊肉”是名特风味。
但能流传下来却和忽必烈有关。
700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率军征途中, 想吃草原美味“清炖羊肉”。
随军厨师马上宰羊剔肉, 不料敌情突发,做“炖羊肉”来不及了, 厨师忙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锅里一搅和就捞出来,放点调料送了上去。
忽必烈饥不择食,吃罢迎敌并获全胜, 还朝后命厨师如法炮制,并建议放了许多佐料,群臣吃后赞口不绝。
忽必烈赐名“涮羊肉”。
“金华火腿”是宋代名将宗泽发明的。
宗泽是主战派,因打仗连连得胜,百姓抬着肥猪慰问, 一时猪肉多得吃不了,宗泽就命人将猪腿割下,腌制起来。
由于腌制的猪腿又湿又重,行军携带不便, 所以常常把它们匆匆晒上几个太阳,挂在风中凉干,日子一久, 腿肉红得如火,大家都叫它“火腿”。
饮食癖好百千态在饮食上,名人各有癖好。
明代戚继光喜吃出头, 在他守戌关外时,为了过一过猪头瘾, 不惜派快马手长驱北京的抄手胡同,专买那里的华家猪头。
刘邦爱吃凉皮子。
刘邦封汉王时在汉中吃当地的凉皮子就吃上了瘾。
当了皇上后,还不忘记要吃汉中的凉皮。
据说有人因给刘邦进贡凉皮还被升了官。
咸丰皇帝爱吃凉粉。
咸丰十年的一天。
咸丰走出宫门在大街吃了二碗凉粉, 觉得味道极佳,竟把卖凉粉的请到宫里住了一月, 传授制作凉 粉的技艺。
还有,慈禧饮茶成癖,李鸿章爱吃咸菜; 郑板桥爱吃狗肉;魏征爱吃芹菜。
名菜沾了名人光“西施舌”是杭州名点,因美女西施而得名, 形似西施姣小的舌头。
皎洁清香甜润可口。
“昭君皮子”是甘肃人夏日常食的酿皮子, 据说王昭君出塞后吃不惯面食,厨师遂将面粉分离成淀粉和面筋。
用淀粉制面条,昭君十分爱吃。
“贵妃鸡”是上海川味名菜, 借用杨贵妃酒醉百花亭的故事命名。
“汉宫藏娇”原名“泥鳅钻豆腐”是江西名菜,以豆腐形容貂婵之纯, 以泥鳅比作 董卓奸滑。
百代习俗怀念情在历代和各民族的饮食风俗中, 有不少都和名人有关。
比如吃“年糕”就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公元前514年,吴王让伍子胥督建王城。
吴王之子夫差继位后听信谗言,杀了伍子胥。
子胥临死前对部下说:我死后若 国家有难,民众没粮吃,就到城门墙下挖地三尺, 可找到吃的东西 。
后来越国进攻吴国,城中军民断粮, 伍子胥的部下就带领军民在象门城下挖地, 果然挖出许多可以充饥的“城砖”, 原来“城砖”是糯米粉压成的,这是伍子胥生前设下的“积粮防急”之计, 吴国军民就靠这些城砖渡过了难关。
此后每逢过年, 吴国百姓都要压制类似“城砖”的年糕,纪念伍子胥。
象这类情况还有很多,如吃粽子纪念屈原;吃腊八粥纪念佛; 吃馄饨纪念盘古等等。
最近要整理一个关于名人美食的文稿,有哪些以名人命名的美食呢?
我比较了解的有一个是诸葛亮的,是卧龙锅巴,当年刘备拜访诸葛亮时,家中没有什么好吃的,只有锅中余有一些锅巴,妻子黄月英将锅巴入油锅炸,之后便用来款待刘备,刘备很满意,便向诸葛亮问名字,诸葛亮告诉他叫卧龙锅巴,这是一个简单的梗概,题主还可以将它扩充得更完整一些。
那些跟历史名人有关的美食,你知道他们背后的故事吗
传说在春秋时,越王勾践借助西施的美色消灭了吴国,然后越王想接西施回国,但是越王的王后因为嫉妒西施的美貌,害怕她回来之后受宠,便找人将西施沉于江底。
西施死后化为这贝壳类“沙蛤”,期待有人找到她,她便吐出丁香小舌,尽诉冤情,人们就把这类贝壳做成菜取名西施舌。
写一篇介绍平定的美食美景名人的作文
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我对这句话非常赞成。
我可以封自己为“小小美食家”,因为我对菜颇有一番研究。
光菜名,我就可以滔滔不绝的说上百种。
北京的烤鸭、内蒙古的小肥羊、西安的羊肉泡馍、山西的刀削面……在这么多香甜可口的美食中,最让我喜爱的,便是山城重庆的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不仅吃起来麻辣鲜香而且颜色五彩缤纷。
嫩白的豆腐丁排着整齐的“队”站在盘中,穿上了用鲜红的辣酱做成的“衣服”,看上去火红火红的一片,就像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红色火焰,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外酥里嫩的肉沫,绿色的葱花散落在盘中,就如同一片片绿叶,沾着辣酱的豆腐丁成了一朵朵盛开的红花,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不时,从盘中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真令人垂涎三尺! 看上去,麻婆豆腐的做法是十分复杂的,其实非常简单:把豆腐切成一个正正方方的小块,让它们一个个“跳”入热气腾腾的水中热热“身”,再把它们捞出来,一会在用。
接着,把肉切成极小的块,用植物油把肉块抄酥。
然后,向锅里倒入适当的油,打开开关,向油中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干辣椒、花椒和姜片,等油在七、八十度时放入豆腐丁,再加上适量的淀粉,翻抄几下,再加入适当的盐、黄豆酱、豆瓣酱,点上一点白酒,最后用小火慢慢烧两分钟,在快起锅时加入少许的味精,这道色香味俱全的麻婆豆腐就大功告成了! 吃麻婆豆腐也是很有讲究的。
吃时,先夹上一块豆腐,多沾一些盘中的辣酱,把它轻轻地放入嘴中慢慢地咀嚼,吃上去,麻麻的,辣辣的,这种味道一下充满了嘴的任何角落。
我吃的时候,喜欢先把豆腐上的辣酱舔一舔,顿时,辣酱的麻和辣味一下“扑”入嘴里,再吃豆腐,嫩嫩的豆腐从嘴里一过,顺滑爽口,这样的吃法,吃到了麻婆豆腐别具一格的风味。
如果你幸运的话,还能够吃到一点点的肉沫,外酥里嫩,更一步增添了麻婆豆腐的风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怎么样,听到了我的介绍,对麻婆豆腐有了一定的了解吧。
它算不算是一道美味佳肴呢?唉哟,不跟你聊了,一盘麻婆豆腐出锅了,我这个“小小美食家”要去品尝品尝了,再见
青县的特产,美食,当地知名企业,名人有哪些?
名人 海安、如皋、东台乃至如东的不少地方,许多耄耄老人口口相传左宗棠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务大臣时,曾不畏沿海风潮灾害和舟车疲惫亲临丁所、栟茶巡察网业加工出口和范公堤毁损的情况。
经仔细考证,左宗棠确实到过海安,到过丁所、栟茶。
这从几个方面可以得到证实。
韩国均著《永忆录》可以佐证。
原江苏省省长兼督军韩紫石先生晚年写过一本自传体的回忆录,对他的平生经历、从政轨迹以及人生感悟作了详尽的记述。
其中有:“余少见左文襄着黄马褂坐舟中从余门前经过,以为此莫大之荣;又见海安巡检司乘舆过市,行人让途,亦以为此莫大之荣。
迨长而误于举业,虽屡应朝命,由县令而监司而开府,其间兼任军职,不知人之视余奚若善乎?子夏对曾子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于胸中。
今先王之义胜、愧余不能以先王之义胜富贵之荣也。
”就是说,韩紫石年轻时曾亲眼看见左宗棠穿穿着黄马褂坐在船上从他家“门前经过”感到非常荣耀,并且引发了深深的思考,在心里为自己将来不能干出有益社稷的业绩或有业绩却存虚享“富贵之荣”的杂念而感到惭愧。
韩紫石为海安县海安镇人,少小家贫。
他出生于1857年,左宗棠就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事务大臣为1881—1882年之间,其时韩紫石为24—25岁。
对于著书时年届85岁的韩紫石来说,那时确实是“少”时。
至于“从余门前经过”,则可以肯定左宗棠坐的船是从上官运盐河(即老通扬河)过来的。
因为当时上官运盐河经过海安镇的一段为内城河,后来运盐河疏浚为通扬河,才在海安镇内城河南侧新开了一段河道,而镇区的这段内城河解放后被填,改成路道——就是现在人民路东西方向的部分。
韩国钧老宅当时就在运盐河边上,所以他在家门口看到了左宗棠乘坐的船队。
而运盐河流到立发附近可以转入东去丁所、栟茶的串场河……毫无疑问,为清廷立下惊天奇功——刚刚收复新疆160万平方公里,又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事务大臣的左宗棠,其出行必定威风八面,所以左宗棠在船上身穿黄马褂及其排场让韩紫石看了感到“莫大之荣”,正像当年**到北京见到**引以荣光一样。
韩国钧在《永忆录》中记下了这一笔应是真实的,可信的。
地方志书记载可以确证。
《如皋县志》大事记有则记载:“1883年(光绪九年),两江总督左宗棠拨款修筑范公堤。
”这说明,左宗棠经海安到丁所去栟茶的确是历史上的一件真事。
左宗棠的丁所、栟茶之行—巡查灾情,拨款重修范公堤,进而安定民心,恢复盐场生产,保证盐赋收入,乃至督饬江淮东部地区的网业加工出口……这些都是应该给予肯定的。
1982年出版的《栟茶镇志》,其大事记部分这样记载:“光绪八年(1882),两江总督左宗棠勘堤位栟,住西郊寿圣寺。
”至此,左宗棠到丁所到栟茶之行得到证实,时间是1882年。
《如皋县志》记载1883年“拨款修筑范工堤”,显然是左氏巡察海堤后作出的举措,时间自然晚一些,而《东台市志》记的是海潮发生后查勘的时间,所以早了。
左宗棠在栟茶停留了多长时间,没有记载。
原路返回则为逆水行舟,丁所老人说左宗棠回程在丁所街上又住了一宿,也是可信的。
无须讳言、左宗棠1882年的丁所、栟茶之行,使丁所、李堡的网业更加发达,范公堤也得以及时修筑加固、沿海苍生得以安居乐业:于是丁所有幸,栟茶有幸,而韩紫石也有幸,他以左宗棠为人生楷模,励志报国,终究被陈毅将军誉为“海陵人杰”…… 文化风情 海安龙舞的神与奇,显见于海安龙舞的代表舞种“罗汉龙”与“苍龙舞”之中—— “罗汉龙”是祖居于海安县城北郊的一个自然村落“唐家池”丁姓人的祖传龙舞,经过“上八代”、“下八代”的传承,于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时间,今日之舞龙人已是第十八代传人,因此,又有“丁家龙”之称。
“罗汉龙”的龙具是13节白色布龙,直径30厘米上下,其形其势算不上威武壮观,但银鬓玉角,光彩照人。
尤其是阵图变化、动作套路神奇无比,除了兼有南方龙舞的“钻、缠、跳、翻、绕、滚、腾”的套路格局之外,还凸现出一个“叠”,就是在舞龙的过程中,引龙人、舞龙人逐个踩肩上,造成三层相加、四层相叠的“宝塔”。
其时,龙头高昂龙珠劲抖,龙尾律动,龙身翻腾,造型高达8米有余,“单元宝”、“双元宝”、“仙桥宝塔”、“叠心宝塔”、“翘荷花”、“牡丹花”……套路多达20余个,原本并无生命的龙具,一时间成为摄神动魄的神奇之物。
“罗汉龙”边舞边“叠罗汉”,是丁姓舞龙人的一个“绝活”,上一代舞龙人丁成宏、丁成荣在谈到这个“绝活”形成原因的时候,讲过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初秋,贯穿海安全境的通扬运河上空万里无云,唯独唐家池这方土地,一连七天七夜都是乌云笼罩,暴雨倾盆,稻禾被淹、农家积水,老人们去龙王庙烧了一个七层斗香,祈求龙王爷念及唐家池一方百姓历来勤劳俭朴、行善积德而大发慈悲,消灾降福。
未及一个时辰,唐家池上空惊雷声起,降下一个小白龙,盘坐于唐家池的池塘之中,形同一座宝塔。
只见它抖龙尾,昂龙头,喷出一股水柱,直泻茫大海,顷刻之间积水...
家乡名人美食主题班会感想
我身边的“名人”——外婆世界上的名人有很多,有足球类的明星;歌舞类的明星;演戏类的明星……但在我身边也有个“名人”。
她长着一头浓密的短发,乌黑的头发中有几缕白发,前额上有一丝皱纹,衣着朴素,却不失淡雅。
她,就是我的外婆。
她很乐于助人。
记得有一次,我去她家时,她正在做家务。
“来了,孙女!”她热情地说道。
“嗯,婆婆好!”我亲切地说道。
“今天想吃什么菜?”“嗨!下午帮我接下孩子可以吗?”我刚想说话,却被邻居打断,“嗯!”婆婆爽快地回答。
“谢谢啊!”邻居高兴地说。
“婆婆,您为什么要答应帮她接孩子,你下午本可以睡会儿觉的。
”“没关系,生命在于运动,多走走没事的,你现在帮助人家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到时候你有什么事情请人家帮忙,人家也会帮助你的,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的。
”婆婆意味深长地说。
“我知道了。
”我若有所悟地说。
还有一次,当我去外婆家时,看到外婆不在家,“奇怪了?外婆呢?”我非常疑惑,忽然听见隔壁传来小孩子的嬉笑声,“看!这部动画片多好玩呀!”是外婆的声音!我急忙走到门口敲了敲门,“哟!咱家孙女回来了!”外婆乐呵呵的笑着,“您——怎么不在家里。
”“我帮这家带下孩子,主人出去不在,过一会儿才回来。
”天呐!又是帮人家带孩子,这应该是第无数次了吧!外婆你太……我的外婆不仅外貌整齐,更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
她就是我身边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