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是广西重要的节日,为此还成为了广西的法定假日。那么三月三吃什么呢?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美食,下面小梦为您介绍三月三吃什么,这十种美食不要错过了。
1
鸡屎藤
农历三月三吃鸡屎藤,是广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我们将叶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鸡丝藤面,用这种面做成的鸡丝藤粿仔汤,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爱的特色小吃。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北海人以此纪念这位伟人。
2
荠菜煮鸡蛋
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汉族在这日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据说可以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
3
五色糯米饭
黑、红、黄、白、紫——五色糯米饭是壮族地区的传统美食,因糯米饭呈多种色彩而得名,又称“乌饭”。壮家人把五色糯米饭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4
蒿子粑
三月三吃蒿子粑,与传统习俗有关。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民间又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人的魂魄容易被东游西荡的鬼迷惑,朴实憨厚的乡民们认为,必须吃这种带有野味的蒿子粑,才能把人的魂儿“粑”(粘)住,不为邪恶所侵,人才能健康,不生病。这种美好心愿代代相传,使这种千年旧俗延续至今,演变成祈求康泰的地方特色风俗。
5
薄饼
农历三月初三吃薄饼,是同安人的传统习俗之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其子郑经继承父业,继续抗清,多次出兵攻打闽南一带,因清军顽抗造成百姓伤亡惨重。在郑军反攻下,清军投降,郑军进入城内,老百姓一边迎郑军,一边制作薄饼祭祀死难的亲友。后来民众就用薄饼在农历三月初三日祭祀祖宗。
6
春饼
三月初三,上巳日也有一种食俗,就是吃“春饼”,把面赶成薄薄的饼,把鸡蛋煮熟剥去皮,捣碎,有的人家还加进去蒜泥,把薄饼卷起来吃,有的地方暖得早,已经有了小葱,用春饼卷小葱吃。
7
艾叶糍粑
清明前后,是艾草生长茂盛且最为鲜嫩的时节,由于农历三月三与清明节靠近,艾叶糍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
8
乌米饭
畲族,家家都做乌米饭,全家共餐,馈赠亲友,欢度“乌饭节”。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梧州也有吃乌米饭的习俗。
9
壮粽
宁明壮粽是用糯米、猪肉等煮制成的一种大粽粑,是壮族“三月三”特制的传统食品。壮家粽子起源于宋代,叫“风莫”。它是一种特大的粽粑。大年夜,姑娘们便把煮熟的“风莫”从铁锅里捞出来,以备正月食用。
10
水菊粑
每年农历三月三,在安庆太湖县、潜山一带,有吃水菊粑的习俗。水菊又名鼠曲草,清明菜、寒食菜、粑菜,四五月开细小的头状花。在我国的华中、华东、华南及西南各省的原野、田坎、路旁均有生长。春季可以采摘嫩茎叶洗净,拌入糯米面中,蒸熟或者油炸食用,西南各省称作“清明粑”。
介绍壮乡美食
壮族是广西的代表民族,壮族的饮食深受悠久的历史文化影响,风味独特。
食材来源:取之自然 纯原生态 谈到壮族饮食文化,不能不提到中国烹饪大师、中国饮食文化丛书编委会高级编委罗书铭。
罗书铭多年从事餐饮文化研究,对壮族饮食文化有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壮族作为岭南地区的土著民族,饮食文化的形成深受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已形成口味非常,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隋唐以前,广西被视为南蛮之地,可食用的东西并不多,壮族人只能向大自然取材,这就形成了壮族人的饮食擅用自然,风味带有原始特色的历史印记。
从宋代开始,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壮族人开始种植农作物。
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壮族人开始饲养猪、牛、羊、鸡和鸭等家畜家禽。
经过长时间的劳动实践,他们对自然界有了更深的认识,食材选取更为多样化。
直至现在,壮族人对美食的取材仍是信手拈来,制作得心应手。
罗书铭曾作打油诗形容壮族人这一特点: “土鸡土鸭土白菜,小笋野蔬入市卖,漓江鱼虾好可爱,髱客喜欢原生态。
” 现在,壮族人主要聚居在百色、河池、来宾、宾阳和柳州等地,这些地方环江绕水,很适合壮族人发展种植作物。
壮族闻名遐迩的芋头、龙眼、荔枝、红薯、甘蔗和稻谷等,都是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的结果。
代表菜式:各具特色 风味浓郁 壮族人分布在广西各地,各地方的壮族菜又极具特色。
如五色糯米饭、灵川狗肉、十八酿、糍粑、竹筒饭和柠檬鸭等。
这些菜式虽各有特点,但口味都以浓郁为主。
拿狗肉来说,不同地方的做法截然不同,如灵川生焖狗肉、柳州脆皮狗肉、宾阳白切狗肉等。
壮族人吃狗肉历史得追溯到远古时期, 当时广西资源匮乏, 穷苦的壮族人没有食物吃,只能选择食用看家护院的狗。
此外,糯米也是壮族人常用的食材,五色糯米饭就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一道美食。
农历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在那天,壮族人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抛绣球、歌墟等,参加活动的人会自带干粮,最常见的干粮就是五色糯米饭。
五色即红、白、黄、紫、黑,有吉祥如意之意。
制作五色糯米饭时,先将泡了一夜的糯米蒸熟,再给糯米饭上色。
壮族人借用乡下随处可见的黄花汁染黄色, 紫兰草汁染紫色, 红草汁染红色, 枫叶汁染黑色, 白色即为糯米原色。
上好色的糯米饭可放入盐、糖等调料入味。
这时的五色糯米饭颜色诱人,味道更香。
杜甫就曾为此写下“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的佳句。
用餐礼仪:热情好客 礼数周全 壮族人非常热爱他们的民族菜,每每有客人来访,都会热情地把壮族菜推荐给他们,用餐时还配上壮族特有的待客方式。
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敬酒歌》 。
当有客人来时,壮族人会举行隆重的宴会,边吃边饮,边唱歌边喝酒, 《敬酒歌》就是唱得最多的一首: “我家没有好菜饭,只有土鸡土鸭土白菜,希望客人不嫌弃,桌上只有原生态。
” 壮族人在待客时,往往会让客人在寨子里轮着吃遍全寨。
又或是举行长桌宴,寨子里的各家各户都把家里最拿手的绝活亮出来, 让客人品尝自家的菜。
宴席上一般有扣肉、 白切鸡、豆腐圆和笋片等。
用餐时还必须遵守壮族的传统规矩, 老人都入座后才能开席; 长辈没动筷,晚辈不能先吃;在给长辈和客人盛饭时必须双手递上。
文化典故:薏苡明珠 壮族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与饮食有关的典故也不少,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薏苡明珠” 。
历史上著名的“薏苡明珠” ,说的是壮族薏米与马援将军的故事。
汉朝建武十七年(41 年) ,汉光武帝封马援为伏波将军,与扶乐乡侯刘隆共同南下征伐徵侧、徵贰。
马援因此驻军广西地区,除作战外,他还兴修水渠、推广中原生产技术,深受人们爱戴。
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 “南方薏苡实大。
援欲以为种,军还,载之一车。
……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
”由于广西薏米颗粒大、产量高,能强身健体,避免瘴气,马援回朝时,带了满满一袋的薏米和种子准备回去自己种植。
马援将带回的薏米献给了光武帝,由于京城的人从未见过薏米,以为是稀世珍宝,导致马援引来朝中无数人妒忌。
后来马援因病而死, 他的仇人借机诬陷于他, 说他贪污大量珍宝。
光武帝听闻后大怒,把原本册封马援为新息侯的大印追收回去。
马援的家人用草绳把自己绑了,上朝请罪,连连上书诉冤,并陈述事情的真相,前后共上书六次,言辞极其悲切哀伤,光武帝这才允许他们为马援举行葬礼。
壮族三月三簸箕美食作文
壮族三月三簸箕美食我第一次到乡下外婆家去过三月三,农历三月三是壮族传统的节日。
壮族人民做的五色糯米饭特出名,我是早有耳闻的。
一听见五色糯米饭这个词,我嘴都谗了。
到了外婆家,我叫外婆演示一次做糯米饭的程序给我看,外婆笑了笑就答应了。
开始,外婆把枫叶放在臼中捣烂,晒干浸入一定量的水中,外婆还说,这枫叶一定要泡到明天才能继续做。
第二天,外婆把叶渣捞出来滤净,然后取出黑色染料液体。
黑色染料液体要放入锅中用文水煮到五、六十度,再把糯米浸入其中。
外婆接着把黄栀子的果实提取,再将黄栀子捣碎成片后放入清水里浸泡,就可以得到黄橙色的杂料液体。
紧接着,外婆又用同一品种而叶片形状不同的红蓝草经水煮而成的红色杂料液体和紫色杂料液体跟糯米浸泡。
外婆还告诉我说,这些植物叶片稍长的,颜色就稍深点,煮出来的颜色较浓,泡出来的米即成紫色;叶片较圆的,颜色较浅,煮出来的颜色较淡,泡出来的米即成鲜红。
经外婆这么有一讲,我才知道:原来一种植物还会有两种颜色呢,真是太神奇了!外婆说,用这些杂料浸泡过的糯米分别放在锅里蒸十几分钟,就能得出各种各样的糯米饭。
说着说着,我口水都流了,真想很快就能吃到五色糯米饭啊!
三月三特色美食有哪些
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其中以壮族为典型,一提到三月三,人们就会联想到"中国广西壮族",2014年"壮族三月三"申遗成功, 三月三将广西壮族及各民族文化推上了国际舞台,每年三月三广西全区人民享有五天假期。
三月三不仅是壮族的传统歌节,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
据记载,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
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
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
三月三习俗不少于50字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以下简称“三月三”),大地回春,春阳萌动。
我国部分地区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以各种形式欢度这一传统节日。
三月三源于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又称‘修锲节’)”,是周代华夏族民间一祓祸祈福的节日,上巳节原初的意义就是以巫术信仰为依托举行的乞婚配、求生育习俗活动,后演变成为我国古老的男女相恋的歌节。
汉代,三月“上巳”被确定为节日。
魏以后,将上巳正式定为夏历三月初三日,即春楔,作为每年岁时中的重要节令。
到晋朝时,上巳修锲已演变为春游踏青和水边宴饮的娱乐性节日。
宋元时,上巳节春游踏青逐步让位于清明节,流楔游戏已不限于三月三。
广西三月三,有的地方又称“三月三歌节”,是壮族的传统歌节;有的地方则是祭祖扫墓、传统的扫墓拜山节日,别样的风采,各有来历与不同的习俗。
一 关于壮族“三月三”歌圩(或叫歌会、歌节)的由来,有好几种传说:一说,古老相传唱歌可以乐神,可以消灾除难,求得风调雨顺,后来发展为定期的三月三的歌圩。
二说,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从小相爱,他们很会唱山歌,谈情说爱都是用山歌来表达,但因受到家人反对,他们不能结为夫妻,便双双殉情。
青年们为了纪念这对坚贞的情侣,每年在他们殉情的日子,聚集起来唱山歌,并逐渐形成三月三歌圩。
三说,唐代出了歌仙刘三姐,以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并揭露财主们的罪恶,因而财主们怀恨在心,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三姐跌山身亡,后世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三姐逝世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四说,远古时期,某家有三个很漂亮的女儿,上门求婚的人络绎不绝,但父母都看不上。
后来父亲想了个点子——让求婚的后生仔当场唱歌,谁唱得最好,漂亮的女儿就嫁给谁。
结果通过唱歌,三个女儿都找到了如意郎君。
从此之后,唱歌成了一种男性求偶的形式,并发展成为歌圩。
这几种传说,虽不是正史记载,但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传统的三月三歌节,古今各地都举行不同形式的歌会。
有的在峒场坡地举行歌圩。
有的在村头搭歌棚接歌手。
有的沿着公路边、寨边举行歌圩。
在歌圩场四周,摊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
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据初步统计,全区642个歌圩场中,以三月三为歌圩日的有96个,占14%。
分布在东兰22处、武鸣县20处、都安19处、忻城7处、马山和龙州各6处、巴马5处。
桂西较少,只有靖西县有2处。
传统著名的三月三歌圩有武鸣县城、那羊、宁武、小陆,东兰三卡坳,马山永州,巴马的盘阳河畔,靖西化峒,都安的棉山、吉发,融水三防三月三,忻城三逢,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
传统歌圩场上有赛歌、赏歌;也有男女青年对歌交情,对歌、碰蛋,谈情说爱,互赠信物,以物定情。
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男女老少在热闹非凡的节日氛围中度过。
当代的三月三歌圩,有的由官方定期连年举办。
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武鸣、巴马、隆安、环江、柳江等县每年“三月三”都举行歌节或壮族三月三旅游节。
如武鸣县自1985年以来,每年都举行“三月三”壮族歌节,活动内容有千人竹杆阵表演及竞赛、广西第三届歌王大赛、民族体育竞技展演、广场文艺演出、旅游美食节等。
又如上林县自2006年以来,成功举办了六届三月三“石门龙母节”。
除了官办以外,更多的是由民间自发组织开展三月三山歌会。
如柳城县崖山景区,荔浦县五登村,风山县袍里乡坡心村、长洲乡百乐村八龙屯,大化瑶族自治县北景乡平方村,鹿寨县平山镇石豆屯等等。
三月三歌会不仅在广西举行,也在外地举行。
如北京、上海、深圳等,每年也以各种形式举行壮族三月三活动。
规模最大、办得较好的首推上海市。
该市自2009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行五届“广西三月三歌圩唱响大中国”系列活动。
真是:祖国处处闻歌声,浪漫歌圩满中国。
三月三不仅是壮族的传统歌节,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汉族地区的玉林市,近年来民间也自发举行三月三歌会,已连续举行了五届,三月三山歌会响彻南流江畔。
而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苗族乡每年农历“三月三”都举行抢花炮活动,已连续举行第129届民族传统花炮节,是侗乡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活动,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节日期间,有传统龙狮表演、芦笙踩堂、侗族大歌、六甲山歌、彩调、桂剧、侗乡电影、侗戏、传统扮故事、篝火多耶晚会等表演活动。
此外,还有千人品茶、斗鸡、斗鸟等表演活动和奇石展、民族服饰展示、商品交易会、侗族香油茶等美食展。
与越南一河之隔的边陲广西防城区瑶寨高林村瑶族同胞每年“三月三”都举办隆重活动。
热情的瑶胞们吹起喃嘟嗬,打起陀螺唱起歌,用香浓的米酒,特色的瑶家菜喜迎八方来客。
因此,三月三也是广西各民族欢庆的歌节。
二 广西“三月三”不仅是歌节,
我的三月三作文~400我的三月三作文400实
我的三月三三月三,壮族人的节日,武鸣应该是最热闹的吧。
千人竹竿舞,千人武术,千人广场舞。
斗牛。
窗外,天还是朦朦胧胧的,天边包裹这一层层薄薄的丝衣,天外想起一声声清脆对额鸡鸣,打破了宁静的武鸣,迎接着三月三的开端,蒙蒙的睡梦还没醒,便响起了迎接三月三的激情。
十点左右,天边摸过一丝丝的彩云,我们怀着愉悦的心情,悠悠的来到主会场,进入眼帘的是繁华的街道,热闹的小摊小贩,一眼望过去,人山人海,每个人都穿着自己专属的衣服,颜色缤纷多彩,形成了五颜六色的世界,犹如彩虹一般的颜色。
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各式各样都有,挤满了整个街道。
一阵阵风吹过,不同的香气扑鼻而来,轻轻的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美食的画面,,有烤羊串,烤鱿鱼,烤鸡,臭豆腐。
五花八门样样都有,简直就是天下美食,人间美味。
踏这轻快的步伐,怀着愉悦的心情,进入美食的世界,嗅着不同的味道,犹如进入食品的世界。
天慢慢暗了下来,摸过一层层浓厚的乌云风犹如一个个淘气小精灵一样,哗啦啦的吹,随着时间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演唱会刚开始,天空便翩飞着朦朦胧胧的细雨,一缕缕,一片片,一丝丝,一条条,一阵阵。
布满了整个世界,我们的热情并没有被抹灭,我们并没有多在意,但是。
老天就是这样无情,雨越来越大,一滴滴又一滴如豆点般,纷纷散入大地,无情的雨,无情的时间,无情的世界把我们逼入帐篷里,无奈伴随着,哎~我轻轻地叹了叹口气,我用失望的眼神望着这雨,心中不知是什么感情。
时间不等人,雨一下就下了好久,一切的一切都已经过去了,千人竹竿舞,千人武术,千人广场舞都已经没有了,哎~无奈,我们怀着遗憾的心情回家了。
风遗憾的吹着,一切的一切都显得有些悲凉了。
南宁市小学三年级作文壮乡三月三
导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壮族三月三"作文,欢迎大家的阅读,让我们在阅读中去感受壮族三月三的欢乐与魅力。
【篇一:壮族三月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到了。
三月三是我们壮族人民传统的盛大节日。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宰羊、蒸糯米饭、煮彩蛋。
三月三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妈妈就已经把蒸好的五色糯米饭倒进大圆盆里,热腾腾地活像一个鲜花竞艳的花盘。
我吃了几口糯米饭,就来到妈妈身边,帮她选蛋煮蛋。
妈妈说:“煮蛋的时候,火不要太旺,以免蛋在锅里开裂。
等水开后,你在一旁用筷子将蛋上下翻一翻,好让它们受到均匀的热度,蛋在锅里就安然无恙了。
”妈妈说完就忙别的去了。
我照着妈妈说的煮好蛋,并把这些蛋涂上七彩颜色,码在竹篮里就像一篮五颜六色的贝壳。
你可知道,碰蛋比赛是三月三孩子们的最大乐趣。
我和妹妹拣了几个又尖又大的彩蛋,朝村口跑去,找伙伴们展开碰蛋大战。
村里的伙伴也纷纷来到村口。
我们有的把蛋放在衣兜里,走得慢慢的,生怕蛋在衣兜里“打起架”来;有的把蛋放进毛线网袋里,挂到胸前;有的两手中各拿一个蛋,兴冲冲地跑来。
碰蛋开始了,村口顿时热闹起来,小伙伴们这一群那一伙地围在一起碰蛋比高低。
“啪!”一个蛋被碰破了,人群里爆发出一阵欢笑声。
我和妹妹拿了四个鸡蛋、四个鸭蛋,和小伙伴碰了起来,结果三赢五输,我们把碰破的蛋一个个剥开皮吃掉了。
小伙伴们也在剥蛋,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用涂满各种颜色的手抹着沾在嘴边的蛋,笑了。
我们回到家里,只见妈妈正把一碗碗、一碟碟热气腾腾的鱼、肉、菜摆满一桌。
这时,爸爸笑盈盈地拎来了几瓶好酒,同邀来的亲戚好友开怀畅饮。
一桌人高高兴兴地吃饭、喝酒,欢笑声在屋里回荡着。
【篇二:壮族三月三】三月三,壮族人的节日,武鸣应该是最热闹的吧。
千人竹竿舞,千人武术,千人广场舞。
斗牛。
窗外,天还是朦朦胧胧的,天边包裹这一层层薄薄的丝衣,天外想起一声声清脆对额鸡鸣,打破了宁静的武鸣,迎接着三月三的开端,蒙蒙的睡梦还没醒,便响起了迎接三月三的激情。
十点左右,天边摸过一丝丝的彩云,我们怀着愉悦的心情,悠悠的来到主会场,进入眼帘的是繁华的街道,热闹的小摊小贩,一眼望过去,人山人海,每个人都穿着自己专属的衣服,颜色缤纷多彩,形成了五颜六色的世界,犹如彩虹一般的颜色。
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各式各样都有,挤满了整个街道。
一阵阵风吹过,不同的香气扑鼻而来,轻轻的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美食的画面,,有烤羊串,烤鱿鱼,烤鸡,臭豆腐。
五花八门样样都有,简直就是天下美食,人间美味。
踏这轻快的步伐,怀着愉悦的心情,进入美食的世界,嗅着不同的味道,犹如进入食品的世界。
天慢慢暗了下来,摸过一层层浓厚的乌云风犹如一个个淘气小精灵一样,哗啦啦的吹,随着时间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演唱会刚开始,天空便翩飞着朦朦胧胧的细雨,一缕缕,一片片,一丝丝,一条条,一阵阵。
布满了整个世界,我们的热情并没有被抹灭,我们并没有多在意,但是。
老天就是这样无情,雨越来越大,一滴滴又一滴如豆点般,纷纷散入大地,无情的雨,无情的时间,无情的世界把我们逼入帐篷里,无奈伴随着,哎~我轻轻地叹了叹口气,我用失望的眼神望着这雨,心中不知是什么感情。
时间不等人,雨一下就下了好久,一切的一切都已经过去了,千人竹竿舞,千人武术,千人广场舞都已经没有了,哎~无奈,我们怀着遗憾的心情回家了。
风遗憾的吹着,一切的一切都显得有些悲凉了。
【篇三:壮族三月三】尽管距中国壮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还有2天,但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已经进入狂欢状态——各地民众忙着享受各种民俗活动,包括唱山歌、抛绣球,上刀山以及祭祖等等。
庆祝活动在4月17日前后陆续开始,南宁市一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介绍
1.佤族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
原称“卡佤族”,1963年4月经**批准改为现称。
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节”上,佤族人都将旧火熄灭,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预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
每年凡遇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佤族都要举行“剽牛节”,以此来表达渴望丰收、祈求平安的心愿。
2.纳西族 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
“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由神灵主宰。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3.羌族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
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
羌族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
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
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
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
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4.土族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
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旧称“青海土人”,藏族称之为“霍尔”。
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羊。
“七日会”是土族庆祝丰收的狂欢节。
土族许多节日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节日期间要伴有各种祭祀活动,并备有节日食品 5.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
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
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
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
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
“依饭”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6.锡伯族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
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东北,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
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西迁节等。
锡伯族西迁节即迁徙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 ,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
“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扩展资料: 任何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风俗习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
茹毛饮血、巢居穴处是原始社会人类的共同习俗。
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以及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逐渐形成了民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在长期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有些民族风俗习惯与一个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关。
还有些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生活的反映。
一方水土滋育着一方风土人情。
《清嘉录》序中就有:“夫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虽时序之在天下薄海皆同,而一方有一方之风土人情,不可得而强也。
” 民族风俗涉及的范围是如此之广,诸如祭祀崇拜、节日生活、饮食禁忌、礼仪规范、处事方式等,都可以纳入其中,几乎包罗了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
每个民族的风俗行为,最真切地折射着该民族的本质。
任何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风俗习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
茹毛饮血、巢居穴处是原始社会人类的共同习俗。
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以及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逐渐形成了民族的风俗习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民族风俗
上巳节吃什么,有哪些传统美食
上巳节是哪一天上巳节在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
上巳,是指以干支纪日的历法中的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别称。
在先秦时,这个日子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主要活动是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
魏晋以后,该节日改为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上巳节起源于洛阳,洛阳乃千年帝都,角角落落都藏着文化。
相传,周公当年率领能工巧匠,费尽移山之力营建洛邑。
洛邑建成之后,他登上邙山,看见城中街巷井然,又见洛水蜿蜒,绕城东去,内心十分喜悦。
他下令文武百官到洛水边集结,要举行一项大型活动。
这一大型活动就是依据殷人旧习,在春阳初上、寒气未尽、乍暖还寒、容易得病之时,让大家到洛水边举行“祓禊”活动,以防治疾病,祈望健康。
巳节吃什么传统食物荠菜煮鸡蛋在湖南地区有着三月初三,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而荠菜的谐音是“聚财”。
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
荠菜煮鸡蛋不仅可能祛风湿、清火,令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
因此,民间有着“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的民谚。
五色糯米饭每年农历三月三或清明节,壮族人家家户户都蒸五色糯米饭过节。
五色糯米饭,因呈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而得名。
壮族人把五色糯米饭看做是“吉祥如意”和“五谷丰登”的象征,是用来招待客人的绝佳美食,也是用来祭扫先祖的供品之一。
蒿子粑粑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是长江以南一带汉族民间传统风俗。
据传,“三月三”是一切亡灵的节日,这一天家家人人吃蒿子粑,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康长寿,不为邪恶所侵。
据说,吃了三月三的蒿子粑粑,进山劳作,出门办事,就不会遭遇蛇咬伤,而且一路平安,凡事吉祥。
薄饼农历三月初三吃薄饼,是福建同安人的传统习俗之一。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其子郑经继承父业,继续抗清,多次出兵攻打闽南一带,因清军顽抗造成百姓伤亡惨重。
在郑军反攻下,清军投降,郑军进入城内,老百姓一边迎郑军,一边制作薄饼祭祀死难的亲友。
后来民众就用薄饼在农历三月初三日祭祀祖宗。
甜酒发糕自古以来,广西的壮族人就有很多独特的习俗,有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不变。
广西有些人过清明,也有些人过三月三,最具代表性的祭祀点心是甜酒发糕。
而广西壮族人在三月三上山扫墓的时候,不仅要拿甜酒发糕作为供品祭祀祖先,祭拜之后,自己也要食用,据说可沾染福气。
小蒜粑在安徽太湖县畈区,每年农历三月三和清明节,有吃小蒜粑的习俗。
小蒜粑主要由小蒜、腊肉和大米粉制成。
据说在很久之前农历三月三是中国的鬼节之一,这一天傍晚,野鬼出来游荡。
小蒜味辛性温,吃小蒜粑能散寒杀虫、驱逐鬼魔。
南宁的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位于广西西南部,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毗邻,是红豆的故乡,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边陲古城,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古称邕州。
南宁又叫绿城、凤凰城、五象城,分别因市内有凤凰岭、五象岭而得名。
南宁市花为朱槿,市树为扁桃。
现辖兴宁区、江南区、青秀区、西乡塘区、邕宁区、良庆区6个城区和武鸣县、横县、宾阳县、上林县、马山县、隆安县6个县,总人口671.89万人,总面积2229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6479平方公里。
在古代,南宁属于百越领地。
秦始皇统一岭南地区后,南宁属于桂林郡。
西汉时期,汉武帝又将它置于玉林郡管辖。
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置大兴郡,以南宁为郡治所在地,南宁建制从此开始,至今已有1600多年。
唐朝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一说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唐太宗将该地命名为邕州,设邕州下都督府,这就是南宁简称“邕”的由来。
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起,邕城人民开展修城墙、建城楼、挖城壕等浩大工程,城区轮廓大体呈椭圆状,南北稍长,东西较窄,古有“直城三里七,横城七里三”的说法。
元朝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元朝政府将邕州路改为南宁路,取其南疆安宁之意,“南宁”由此得名。
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南宁市成为自治区首府至今。
南宁市是一座历史悠久、风光旖旎、充满诗情画意的南国名城,可谓是"半城绿树半城楼",有花园城市的盛誉。
她处处绿叶婆娑,满目青翠,槟榔、棕榈等亚热带风景树,遍植街头、公园、城里和城外。
这些乔木的果实与菠萝、香蕉、荔枝、龙眼等南国佳果,给南宁带来了芳馨的四季。
山、河、湖、溪、绿树鲜花与林立的高楼、繁华的街景交相辉映,构成了富有南亚热带风光的园林风貌特色,被中外游客盛誉为中国的“绿都”。
自2004年起,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每年10月,中国和东盟十国领导人相聚中国南宁,共商大计。
以南宁为中心的旅游则充满了南国风光和少数民族风情:具有亚热带风光的水上公园南湖公园;俯看古今的人民公园;满载着民族风情的民族文物苑;常年苍翠的青秀山风区;犹如一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首府的大地上的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拥有春之岚、冬之雪、秋之云胜景,被誉为壮族圣山的大明山;被誉为天然游泳池的泉水湖灵水和令人神往的德天风景区以及那里披着神秘面纱的边关风情。
世代聚居着在这里的壮、汉、苗、瑶、侗、仫佬族等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悠扬的民歌、丰富的民族节日、可游可居的壮乡瑶村苗寨,都强烈地吸引着人们。
因与越南毗邻,使南宁成为越南旅游必经之地,走过南宁,就能领略到异域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