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
饺子是北方年夜饭餐桌必不可少的食物,饺与交谐音,取“更岁交子”之意。另外就是饺子外形如元宝,春节吃饺子意为“招财进宝”,人们还会将硬币包在饺子里,吃到该饺子的人在新的一年里会有好的财运。
饺子煮面
河南很多地方大年初一早上会吃饺子煮面,名为“金丝穿元宝”。除夕晚上饺子煮熟了捞着吃,称为“捞元宝”。
年糕
早期苏州百姓为纪念伍子胥,过年的时候都要做年糕,后来逐渐在全国各地盛行,比如山东的红枣年糕、北京的百果年糕、福建芋艿年糕及红/白糖年糕、宁波的水磨年糕、苏州的桂花糖年糕等。年糕谐音“年高”,是春节必备的应景食品,寄托了人们“年年高”的期望。
面条
福建部分地区年初一早上要吃面条(多为线面),寓意“长长久久”。
鱼
春节饮食讲究好寓意,当然少不了鱼,一般为餐桌上最后一道菜,有些地方这道菜基本留下来不吃的,意为“年年有余”。并且有些地方对挑选年夜饭里的鱼也是有讲究的,鲢鱼为连年有余,鲫鱼和鲤鱼为大吉大利,鲑鱼则为富贵有余。
馄饨
在江苏靖江,不管是招待客人还是逢年过节或者办喜事,都一定要吃馄饨。除夕早上,家家户户就开始剁菜馅包馄饨,从年三十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馄饨就酒,越吃越有”,寄托了靖江人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
汤圆
四川地区大年初一的早餐要吃汤圆,这天的汤圆叫“元宝”,吃汤圆叫“得元宝”,取其团圆、圆满、甜美之意。扬州人新年第一天要吃四喜汤圆,寓意事事如意、合家团圆;上海人年初一早饭也是吃汤圆,寓意圆圆满满、有财有势。
鸡
“无鸡不成宴”是广东人的口头禅,广东、香港一带过年一定要吃鸡,鸡与吉发音相似,代表生活吉祥如意。湖北人过年则是要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鸡翅寓意展翅高飞,鸡爪寄意“新年抓财”,吃鸡骨头则表示“出人头地”。
糍粑
湖南湘西土家族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说法。腊月二十,土家族人都要打糯米糍粑,客家人过节也有吃糍粑的习惯。
粽子
广西壮族人过年有吃年粽的习俗,每年春节前几天壮家人都要包粽子或买粽子,初一、初二有客人来一定要吃粽子。
生菜
广东人过年还要吃生菜,生菜与生财谐音,寓意来年兴旺发财。
荷包蛋
在春节习俗里,有些地方有吃蛋、送蛋的传统,年夜饭餐桌上也必不可少,名为“团圆蛋”。大年初一的早上要吃荷包蛋,而且要先吃蛋黄,寓意新的一年日子会圆满红火。
福橘
福橘是福建的特产,部分地区过年要摆福橘、吃福橘,橘与“吉”谐音,意为“福”、“吉”,寓意吉祥如意、招福纳吉。
八宝饭
八宝饭是上海人传统年夜饭必不可少的食物,象征团团圆圆、吉祥平安。
太平燕
福州人年夜饭里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是太平燕,也称扁肉燕。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都一定要吃太平燕,所以有“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的说法。
隔夜饭
福建闽南地区除夕的晚上都要做一锅米饭摆在餐桌上,一直要放到正月初一,也叫“过年饭”,寓意“年年有余”。
扩展资料: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在历史发展及传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扫尘、贴春联、祭祖、拜岁、点爆竹、拜年等等。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燃放爆竹。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祭神祭祖活动演变而来。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被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为岁首。
在传说中,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而且在大年初一出没;于是便有了每到大年初一这天,人们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磕头等春节习俗。
春节的美食有哪些图片
说到广西的美食,人们第一想到的就是广西的米粉。
其实广西除了米粉,还有很多特色的美食哦,想知道都有什么嘛?跟着懒途一起去体验广西特色美食之旅吧!鱼肉类阳朔啤酒鱼阳朔“啤酒鱼“,是阳朔有名的地方特色菜,鱼肉鲜辣可口,无一丝鱼本身的腥味,啤酒和鱼肉的香味可以让人胃口大开。
阳朔的啤酒鱼是选用阳朔漓江里鲜活的大鲤鱼,先用桂北山区出产的生茶油烹炸,然后放入桂林产的上等啤酒红焖而成,具有独特的香酥鲜嫩风味。
酸辣禾花鱼全州禾花鱼肉质细腻,骨头小而软,口味鲜甜,因其主要食物为禾花,当地人吃禾花鱼一般都不开膛剖肚,只去鱼鳃和鱼胆,连着内脏就吃了,禾花鱼的骨和刺都很软、细小,而且鱼骨也补钙。
灵马鲶鱼“灵马鲶鱼”是武鸣县灵马镇的一道本土佳肴,也是武鸣乃至整个广西饮食产业的一个响亮的品牌。
“灵马鲶鱼”这道菜的制作并不复杂,讲究原汁原味,没有红烧清蒸等做法,一律土法烧,更能体现正宗灵马鲶鱼细腻鲜美味道。
横县鱼生横县鱼生制作精巧,令人叫绝。
盈尺之鱼,出水欲飞。
去鳞、脱皮、起骨,游刃有余,一气呵成。
鱼生配料,五光十色,美轮美奂,代表着横县的烹饪技术和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准、接待客人的最高规格。
来宾鲳鱼来宾鲳鱼,肉质鲜嫩,味道有点像鲻鱼,营养也很丰富。
鱼体形侧扁成盘形,背较厚,无须,白身、银鳞、黑尾、线鳍,可别认错了。
贵港浔江鱼贵港的饮食以桂系风味为主,兼有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特色小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口味以鲜、香、麻、辣为主,著名的桂平浔江鱼就是贵港最具代表性的佳肴。
天等荷鱼丸这个是火锅的绝对靓野哦。
崇左市天等县的小吃美食。
汤煮、酥炸、煎蒸都ok,韧而不硬,没有鱼的腥臭味,清爽不腻,味道很特别,深受人们青睐。
鸡肉类柳州螺蛳鸡风味独特的柳州螺蛳鸡,以鲜、香、酸、辣深受柳州人民的喜欢,特别是浓浓的螺蛳筒骨汤里,伴着滑嫩的鸡肉,鸡肉的鲜嫩和螺蛳的鲜香叠加在一起,光是闻味道就让人口水直流啦~细细品味后,让人流连忘返梧州纸包鸡纸包鸡是梧州名菜,传统的纸包鸡是精选本土农家散养三黄鸡为原料,将切好件的鸡肉用纸包鸡秘制酱料腌制后,以玉扣纸逐件包裹,再以花生油入锅浸炸而成。
独创的隔纸浸炸烹饪法,锁住了鸡肉及调味料原有的味道,所以能保持鸡肉的鲜嫩甘滑、醇厚不腻,色泽金黄、气味芳香。
白切土鸡白切土鸡原材料采用农家放养在山间野林中白天吃虫子、玉米、稻谷、土生土长的土鸡,上好的土鸡皮色泽清黄,切开,白嫩的土鸡肉蘸着酱料吃,更体现鸡肉的鲜甜香嫩。
田东“十里荷香鸡”“十里荷香鸡”是广西百色市田东县的特色风味之一。
十里荷香鸡顾名思义,让人想到的就是这个鸡香能够传到十里内的地方。
当然,这个只是比喻而已。
不过它的香味持续久而远是真的。
十里荷香鸡是用田东山古寨十里莲塘原生荷叶清蒸出来的荷香鸡,它骨细皮爽,肉质滑嫩,色泽橘红亮丽,似有若无的荷叶幽香令人胃口大开,口味绵长。
百色芒叶田七鸡广西百色市是芒果之乡,又是是我国田七的主要产地,一向以生产历史悠久、加工精细、质量优良而著称。
当地人就地取材,创造出了芒叶田七鸡。
火麻鸡汤火麻鸡汤用火麻和顶鸡熬制而成,火麻是一种强韧、耐寒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项鸡的肉质比较细嫩,两者结合的火麻鸡汤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鸭肉类武鸣柠檬鸭武鸣柠檬鸭味道酸辣适宜,鲜香可口,极其开胃。
春、秋天火气大的时候都可以吃,是比较好的“清凉补品”,老少皆宜。
全州醋血鸭醋血鸭鸭块呈酱色,质地适口,咸鲜微酸,香辣浓郁,名扬天下 。
聪明的全州人还就地取才先后自创出了“苦瓜血鸭”、“豆角血鸭”、“娥眉豆血鸭”、“花生血鸭”、“芝麻血鸭”等等。
耗油柚皮鸭耗油柚皮鸭是钦州市一道美味佳肴。
将柚子皮用炭火烤糊,再打磨干净,放入清水中浸泡,去其苦涩;鸭子则过热水晾干,上酱油,炸至金黄色,用文火焖至适度;再把切好的鸭子和柚皮放进铜锅,配以猪油、鸡骨、鲮鱼及蚝油等调料煮至入味而成。
柳州鸭脚煲柳州【螺蛳香芋鸭脚煲】用独特的秘方制成,将香芋与螺蛳 、鸭脚、鸭菌、香肠、鹌鹑蛋一起炖烧,口感层次分明,味道与众不同。
香芋粉滑绵密,香肠味香而不腻;鸭脚离骨,充分吸收筒骨及螺蛳的鲜味,口感香滑。
煲内还可以烫青菜 、腐竹、切粉。
如此美味,流口水啦~河池系鸭把河池乡土菜——系鸭把是将鸭下水与三五种香菜捆绑在一起,配以酸辣鸭酱,这道菜一般在农历七月、八月做,那个时候是系鸭的香菜长得最肥美的时候,每到这个时候,在乡村家家户户都要宰杀自养的鸭子(以金城江区一带最为盛行),这道菜是宴席上必不可少的菜谱。
粉类柳州螺蛳粉柳州的螺蛳粉闻名遐迩,中国独一无二。
螺蛳粉具有酸、辣、鲜的独特风味,位居柳州风味小吃之首,它由柳州特有的软滑爽口的米粉,加上酸笋、木耳、油炸腐竹等配料及浓郁适度的酸辣味和煮烂螺蛳的汤水调合而成,吃后常使人大汗淋漓,但又因有奇特鲜美的螺蛳汤,使你欲罢不能,吃一想二。
南宁老友粉老友粉是南宁最受欢迎的独特地方风味小吃之一,酸、辣、咸...
新年里的美食介绍
【盘点全国各地春节传统美食介绍】 我国民族众多,各地习俗不同,使华夏文明的饮食文化也是丰富多彩。
对这农历新年第一餐非常讲究,虽然吃法都不一样,但是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吉祥如意。
山东:面塑王国 山东是个吃面食的大省,虽然沿海一带越来越富裕,但是过年蒸面食、吃面食的习惯,一直没改变。
山东面食是以糯米面为主料,加小麦粉、水,着色,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刀、剪、簪、花纹模等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山东面塑起源于菏泽,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
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浙江:年糕 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是农历年的应时食品。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
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河南:饺子煮面 河南部分地区,大年初一家家吃饺子煮面,名“金丝穿元宝”,也叫“银钱吊金龟”,盖因饺子太像元宝了,子夜时饺子煮熟了捞食,谓之“捞元宝”,而且是今年捞到明年,还不发大财? 广西:粽子 广西人过年家家户户要包粽子,那可是件大事。
提前两三个星期就要准备了,要备好料,年货市场那是要去跑好几次呢!绿豆要去壳,五花肉呢,要用生抽、盐、酒、葱姜腌上一整天,糯米和干果有板栗、莲心等等也要提前泡好。
包粽子既是个技术活,还是个力气活,要用上一整天的时间。
那天,最好是找一个特大的锅子,包好的大粽粑放在锅子里,要好好地煮上十来个小时,这样粽粑里面的东西才能如发生了化学反应般,各种香味儿融合在一起。
煮好的粽子,可以用钩子一个个勾起来,挂在屋檐下或阳台上(不能太阳晒),隔三差五地还要用水煮煮透,这样啊,整个正月里都不会坏。
在广西,粽子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历史人物屈原,粽子也不仅是逢年过节的送礼佳品,广西人赋予了粽子新的意义,广西人更把粽子当作是一种吉祥物,年年粽年年中,广西人包粽子吃粽子图的是一种吉利了。
湖北:“三全”“三糕”“三丸” 湖北人吃年夜饭讲究“三全”、“三糕”、“三丸”。
“三全”就是全鸡、全鸭、全鱼,“三糕”就是鱼糕、肉糕、羊糕,“三丸”就是鱼丸、肉丸、藕丸,有无丸不成席、无鱼不成席、无汤不成席一说。
重庆:梅菜扣肉 重庆:“扣肉”“灌海椒”不可少,为了准备好这顿年夜饭,一些必不可少的传统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准备是不行的。
其中最主要的当数“扣肉”和“灌海椒”。
“扣肉”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腻、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则是把糯米面拌上佐料后填入一个个掏空的海椒中,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个月。
到了除夕,拿出来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北京:蜜供、沙琪玛 老北京的“零食”除了年夜饭菜肴外,像古代祭神祭祖用的糕点——蜜供、萨琪玛等,也是北京人家中必备的食物。
在饺子、年糕这些众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家还要打“豆儿酱”,一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做成的凉菜,色如琥珀,类似于“肉冻儿”。
此外还有“芥末墩儿”,这是用来佐酒和开胃的凉菜。
节日中人们食用油腻食品多,这些凉菜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东北:饺子 “舒服不过躺着,好吃不过饺子。
”北方人过年,最不能缺少的就是饺子。
东北人也不例外。
东北人性格豪爽,年夜饭也来得大气,通常必须包括所谓的“四大件儿”,即鸡、鱼、排骨和肘子,好像只要缺了其中一样,就显得不“地道”、不“东北”。
小鸡炖蘑菇、大烩菜、红烧鲤鱼、猪肉炖粉条、酱骨头等等都是过年时的必吃菜。
上海:豆芽 上海年夜饭不喝汤,一般人家年夜饭席上,发芽豆和黄豆芽总是有的,因为这象征着升和发,十分吉祥如意。
至于上海旧俗说是除夕吃饭时不宜淘汤,传为淘了汤吃饭的话,第二年外出办事或旅行,会要遭到雨淋的。
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了。
江西:饺子鱼(美食百科 http://food.wmyulu.com/msbk) 江西鄱阳地区第一餐要吃饺子和鱼,意为“交子”和“年年有余”,有的在饺子中放糖块、花和银币,意味着“生活甜蜜”、“长生不老”、“新年发财”。
福建:面条 福建闽南人春节第一餐吃面条,寓意“年年长久”,漳州一带吃香肠、松花蛋和生姜,寓意“日子越过越红火”。
西藏:古突 藏历新年,从十二月中旬开始,每家每户都会炸“卡赛”——一种用酥油和面粉制作的油果子。
油果子的形象千奇百怪。
同时,每家还要准备一个叫“切玛”的木制彩色五谷斗,装满糌粑、麦粒、蚕豆、人参果等,上面还要插上青稞穗、鸡冠花、日月牌等,并点缀上小块酥油。
炸好的“卡赛”和做好的“切玛”当作供品放在神像面前。
到了二十九的晚上,家家户户团团围坐吃一顿“面疙瘩宴”,藏语叫做“古突”。
这些面疙瘩被包上了诸如石子、羊毛、木炭、辣椒等多种蕴含不同意义的...
广西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分各个地段,如下: 1、南宁崇左地区 每当春节来临之际,南宁市民便会准备许多过年食品,其中,年糕、粽子、粉利是南宁人过春节必备的传统食品,民间俗称春节食品“三件头”。
年糕与粽子寓意“年年高(糕)中(粽)”,南宁人买年糕要印“发”字;而粉利则与春节期间摆设在门户两边的盆桔组合成“岁岁吉(桔)利”之意。
2、桂林-柳州-河池一带 舞龙舞狮拜年是桂柳人喜爱的传统项目,因此每到春节前夕,舞龙舞狮队都将龙和狮子装扮一新,苦练龙和狮子舞的传统套路。
3、北海-钦州-防城港北部湾一带 春节──农历年初一通通关门闭户,家家贴上红对联。
惯例初一不街。
“恭贺新禧,添丁发财”这句话随时随地可以听见。
过年习俗“初一吃斋”,不得倒水落地,拜年道贺是新年见面的礼节,长辈惯给封包给小孩。
4、桂平-玉林-梧州一带 这一方向的人们过春节颇具地方色彩。
年前数日,人们便开始“三忙”。
5、百色-德保-靖西-隆林一带 在桂西百色市不少县农村,每每大过年的时候,至今仍然沿袭着一些各地不一、各有特色、饶有兴味、多姿多彩的古老旧习俗。
扩展资料: 壮族人没有作揖、跪拜、握手的习俗,而是直接通过语言和丰富的表情来表达自己的节日问侯,因此在春节,壮族人是不会给长辈磕头拜年或者作揖的。
熟人在路上相见,互相道贺“恭喜发财”,这可不是一句普通的客气话哦!这是壮族人最真心的祝福。
古代壮族曾流行过文身、凿齿等习俗。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就曾提到柳州峒民(壮族古称之一)尽是文身人。
宋代史书《太平寰宇记》也记载说今贵港市一带的妇女出嫁时要凿去一颗牙齿,古称“凿齿”。
现在,这些风俗只在偏远的局部地区有零星流传。
...
图片中的糕点小吃是广西哪里和哪里的传统习俗过年糕点小吃?
我见过两个地方爱做这两种美食。
那是30后至80后小时候过年常吃的传统年糕。
在广西钦州市钦南区黄屋屯镇西显村委关塘村二队李屋和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茅岭镇美丽村梁屋美珠组,这两个地方的人,每逢过年春节农历大年三十或大年初一就是做图片上的油炸?(yè)和长条形大粽。
广西的“打油茶”说的是啥?怎么吃?
打油茶亦称“吃豆茶”。
侗族传统待客食品。
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等地。
用油炸糯米花、炒花生或浸泡的黄豆、玉米、炒米和新茶配制成。
有的还加葱花、菠菜、猎肝、粉肠。
侗族在不同的场合吃不同的豆茶。
制作油茶的主要原料,一是茶叶,二是茶籽油(山茶油),三是配料:大米花、酥黄豆、炒花生、葱花、糯米饭等。
油茶具体制作方法是:先将煮好的糯米饭晒干,用茶籽油爆成米花,再将一把米放进锅里干炒,然后放入茶叶再炒一下,并加入适量的水,开锅后将茶叶滤出放好。
待喝油茶时,将事先准备好的米花、炒花生等放人碗中,将滤好的茶斟人,就是色香味美的油茶了。
[1] 打油茶是侗族特有的一种饮食习惯。
侗语称为dosxeec,意为放茶、做茶。
当地汉话称之打油茶。
其主要原料是“阴米”。
阴米都预先备制,制法是:将糯米拌油或粗糠后蒸熟、阴干,再用碓臼舂成扁状,去掉粗糠。
打油茶时先将阴米拌河沙炒或油炸成米花备用。
接着把配料花生、黄豆、芝麻等炒熟。
配料没有定规,时鲜瓜菜、猪肝、虾米都可以放,还可以放些葱花、姜丝等作料。
原料准备就绪后就煮茶水。
放一把米在锅里炒到焦黄,再添上本地土制的上好茶叶炒拌几下加水煮沸,滤出渣子。
把茶水倒进盛着米花等原料的碗里便是油茶。
春节期间的油茶还要加两块手指宽的油煎糍粑。
北部地区喜欢在油茶中放红薯。
油茶可称侗族的第二主食。
过去,人们不仅早餐吃油茶,每顿饭前都要吃油茶。
油茶是招待客人的传统食品。
特别是妇女往来,常聚于一起打油茶。
吃油茶只兴用一只筷子。
客人吃了油茶不还筷子,表示还要再吃;还了筷子,则表示多谢主人,不用再添了。
打油茶一般经过四道程序。
选茶首先是选茶:通常有两种茶可供选用,一是经专门烘炒的末茶;二是刚从茶树上采下的幼嫩新梢,这可根据各人口味而定。
选料其次是选料:打油茶用料通常有花生米、玉米花、黄豆、芝麻、糯粑、笋干等,应预先制作好待用。
煮茶第打油茶三是煮茶:先生火,待锅底发热,放适量食油入锅,待油面冒青烟时,立即投入适量茶叶入锅翻炒,当茶叶发出清香时,加上少许芝麻、食盐,再炒几下,即放水加盖,煮沸3-5分钟,即可将油茶连汤带料起锅盛碗待喝。
一般家庭自喝,这又香、又爽、又鲜的油茶已算打好了。
如果是打的油茶作庆典或宴请用的,那么,还得进行第四道程序,即配茶。
配茶就是将事先准备好的食料,先行炒熟,取出放入茶碗中备好。
然后将油炒经煮而成的茶汤,捞出茶渣,趁热倒入备有食料的茶碗中供客人吃茶。
奉茶最后是奉茶,一般当主妇快要把油茶打好时,主人就会招待客人围桌入坐。
由于喝油茶是碗内加有许多食料,因此,还得用筷子相助,所以,说是喝油茶,还不如说吃油茶更为贴切。
吃油茶时,客人为了表示对主人热情好客的回敬,赞美油茶的鲜美可口,称道主人的手艺不凡,总是边喝、边啜、边嚼,在口中发出“啧、啧”声响,还赞口不绝!泡法编辑打油茶“油茶”是侗乡人必不可少的家常饮料,也是待客的佳品。
“打”是指这种奇特饮料的制作过程,侗乡妇女几乎都会“打”。
“打油茶”所用炊具很简单,只需一口炒锅,一把竹篾编成的茶滤,一只汤勺。
佐料一般有茶油、茶叶(最好是粗加工的清明茶),阴米(糯米蒸熟后散开再凉干即成粒状的阴米)、花生仁、黄豆、葱花。
而丰盛些的油茶还有糯米甜水圆、白糍粑粑、公鱼仔、粉猪肝肠。
待佐料配齐,架锅生火就可以“打油茶”了。
先把茶叶炒热,即加入些茶油和少量的盐、姜等与之同炒,待油冒烟,即加入清水,煮沸,接着用木槌把茶叶舂碎——所谓“打油茶”的“打”就是“舂”的意思——再用文火焖一下,使茶汁浓些,便滤出叶渣,放点葱花,油茶便算“打”好临吃时,先取一小碗放入各种配吃的小食品,如爆米花、炒花生、炸黄豆、炒芝麻、糍粑、猪肝片等,爱甜食的则加入白糖。
然后舀滚热的茶汁冲进碗中即成。
香甜美。
在桂北侗族地区,茶叶、茶油是特产,所需的配料小食品也是本地所出,都很现成,桂北冬天较冷,打油茶还可暖身,所以在那里,吃“油茶”、尤其在冬季很流行。
一进侗乡,侗胞往往把“打油茶”当为敬客的一道礼节,侗妹们会一小碗一小碗地捧给你,还让你只用一条筷子来喝完,表示敬你是一心一意的,此种吃法既独特又受欢迎。
打油茶遂迅速传遍桂北。
首先炸阴米,将少许茶油倒入热锅煮沸,把阴米倒入锅里,噼噼叭叭,转眼间炸成黄白色的米花,把它捞起盛在碗或盘里。
其次是炸糍粑、炸花生、黄豆,把猪肝粉肠、虾公鱼仔煮熟分别盛在碗里。
再次是煮茶水,把茶油倒入热锅,放入一小把粘米(或阴米),炒到冒烟嗅出焦味,再把茶叶拌和焦米一起炒,待锅里冒起青烟,倒入清水,撒少许盐,煮沸。
每碗茶水煮多煮少,以喝油茶人数的多少而定,以每人每轮半小碗为准。
喝油茶一般每餐“三咸一甜”(三碗放盐的茶水、一碗放糖水圆的茶水)。
喝茶时,由主妇把炸阴米、炸花生、炸糍粑、猪肝、鱼仔等均分入碗,用汤勺将沸茶水倒进碗,喷香的油茶就“打”好了。
影响编辑打油茶侗乡人独创的油茶,具有浓香、甘甜的美味,常饮能提神醒脑,治病补身...
广西贵港过年做什么特产
贵港特产平罗秀米粉、桂平金田淮山、木格白蔗、桥圩鸭绒被、桂平社坡腐竹、桂平麻垌荔枝、石硖龙眼、覃塘莲藕等名优特产品驰名中外。
覃塘毛尖:茶烘青绿茶。
产于广西贵港市覃塘区。
莲藕:贵港地方品种。
已有300多年栽培史。
植析高180~220厘米。
桂油:以桂叶蒸制而成,美味芳香,深琥珀色,含桂醛80~85%,用途很广可制高级化妆品、糕点、糖果、饮料,医药上可作肠胃兴奋剂和杀菌剂。
菠萝蜜:又称木菠萝,一都有十多斤重,大的重达三、四十斤,被称为水果之王。
桂平罗秀米粉:罗秀米粉的生产源于明朝初年。
石硖龙眼:石硖龙眼是广西平南县名特优水果。
平南石硖龙眼荣获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桥圩鸭绒被:桥圩全镇有羽绒厂110多家,年加工羽绒达3.5万吨以上,并被命名为“中国羽绒之乡”。
桂平西山茶:名山出名茶,桂平西山茶产于全国著名风景区广西桂平西山。
平南团罗茶还有桂平香米、东津细米、桂平金田淮山、木格白蔗、桂平社坡腐竹、桂平麻垌荔枝。
中国传统春节吃什么?
我国民族众多,各地习俗不同,使华夏文明的饮食文化也是丰富多彩。
按照各地的传统,人们过年的饮食习俗也是大相径庭的:例如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年糕;福建人初一早上吃面条;河南人吃饺子煮面,寓意捞财;回族人正月初一吃面条和炖肉,初二才吃饺子;荆州一带,春节第一餐要吃鸡蛋,意味着“实实在在,吉祥如意”。
许多中国人对这农历新年第一餐非常讲究,虽然吃法都不一样,但是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吉祥如意。
山东:面塑王国浙江:年糕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是农历年的应时食品。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
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河南:饺子煮面河南部分地区,大年初一家家吃饺子煮面,名“金丝穿元宝”,也叫“银钱吊金龟”,盖因饺子太像元宝了,子夜时饺子煮熟了捞食,谓之“捞元宝”,而且是今年捞到明年,还不发大财?广西:粽子广西人过年家家户户要包粽子,那可是件大事。
提前两三个星期就要准备了,要备好料,年货市场那是要去跑好几次呢!绿豆要去壳,五花肉呢,要用生抽、盐、酒、葱姜腌上一整天,糯米和干果有板栗、莲心等等也要提前泡好。
包粽子既是个技术活,还是个力气活,要用上一整天的时间。
那天,最好是找一个特大的锅子,包好的大粽粑放在锅子里,要好好地煮上十来个小时,这样粽粑里面的东西才能如发生了化学反应般,各种香味儿融合在一起。
煮好的粽子,可以用钩子一个个勾起来,挂在屋檐下或阳台上(不能太阳晒),隔三差五地还要用水煮煮透,这样啊,整个正月里都不会坏。
在广西,粽子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历史人物屈原,粽子也不仅是逢年过节的送礼佳品,广西人赋予了粽子新的意义,广西人更把粽子当作是一种吉祥物,年年粽年年中,广西人包粽子吃粽子图的是一种吉利了。
广西合浦过春节习俗
广西合浦过春节习俗:城里人过春节喜欢烧鞭炮、张贴对联、横额和红色的“利市”,合浦乡村人更甚,尤其张贴“利市”,城里人一般只在门楣张贴,乡人还要张贴到灶头上、猪栏牛栏墙上和一 些农具上。
除夕之前,乡人讲究将屋院里外打扫一新。
有条件的人家盖新房,则尽量争取在春节前完工乔迁新居,图的是喜上加喜双喜临门。
有些人家则对旧房子进行修修补补,或者砌个新灶什么的,预示新年到来万象更新,大吉大利。
除夕夜,在外打工或做生意的游子大都赶回来了,全家人欢欢喜喜地欢聚一堂,吃团年饭时,父母、兄弟、姐妹等围坐一桌,客客气气,常年在家者询问外面的见闻,外出者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边饮酒边娓娓道来,有时讲出某件新鲜事时,听者停下了酒杯,惊讶得睁大眼睛,脸上写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呆在乡下好无奈”的遗憾。
在家的也会给归来的讲一些村里和亲戚家的情况,如村里什么时候换上了新稻种,增收了多少成稻谷,又如哪个亲戚娶了哪家女儿做媳妇、哪家女儿又嫁给谁等等。
一家人就这样边饮边聊,融融洽洽,饮食时间没有限制,爱饮到什么时候就饮到什么时候,直饮到酒醉饭饱,面红耳热。
但女人在席间一般不饮酒,更不能像男人那样泡蘑菇,她们吃饱喝足后要忙其他事前,如煮猪潲、喂猪,男人离席后,还要收拾桌面、清理剩菜残汤、洗涤碗筷等。
大年初一清晨,乡人有条件的大都穿上了新衣服,经济条件差些的也尽量穿得比平时整洁,一见面便互相恭贺新年,就算是以前相互间有过口角龃龉的,这时也会笑脸相向,向对方讲一些吉利话,老班人过去喜欢讲“今年好过旧年时”、“恭喜发财”等等,新辈人则喜开一些时尚的幽默:“今年你可要发了啊,看来想无发都几难哦……”、“好好好,阿龙公拜年大家一样,大家发……”小孩子则窜来窜去找大人拜年讨红包,兴高采烈、一个一个地点放提前买回来的爆竹,这里“叭”响一声,那边“噼啪”响两声。
这时的城镇成了“一片红”的世界,家家户户柱子、门楣上贴着红春联,骑楼前铺满了除夕夜和初一早上烧剩的厚厚一层红炮屑。
大街成了“村佬会众”的场所,说这天是乡下人盛大的节日一点不错,只见人山人海,舞狮舞龙的、打功夫的、耍春牛唱采茶的、甚至舞白鹤的,以及卖烟花爆竹、卖酸辣小食、卖气球和小玩艺的……锣鼓声、吆喝声此落彼起,简直热闹成了一锅粥!有在街上碰见熟人亲友的,互相拱手作揖,恭贺新禧,略聊一阵,分手后彼此又继续在街上闲逛,没有目的,只图逛个高兴。
直逛到日脚西斜,方兴冲冲赶回乡下的家。
按照规例,乡下从初二起可以串亲戚了。
于是田间小路开始穿行朴素的感情,乡人拎着甚至挑着成担年糕、鸡鸭赶往亲戚家,其中有些是新姑爷携妻子去拜望岳父母的,当然有些是其他亲戚关系,如七姑八嫂什么的都有。
合浦农村人春节探望亲戚没有什么功利性,送红包也不必过于阔绰,一般三五元,超过十元则已相当令人眼热了。
在家饮食时,倘有人上门,无论是谁都会被邀请入席,气氛很融洽。
下午或晚上,乡人有在家看春节电视节目的,但也有人喜欢“斗地主”、“搓麻将”,哗啦哗啦,像在下一场春雨。
按旧时风俗,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乡人过日子的内容就是玩乐和休息,但随着时代进步,现在的乡人一到初五便开始忙春耕了,出外打工做生意的,至多熬到初七初八,也怀着勃勃雄心走上了新一年的征程……
广西的风俗习惯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
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
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
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
解放后,**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
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
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
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
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
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
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
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
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
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
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
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
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
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
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
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
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
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
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
“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
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
高山族的节日很多。
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
“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
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
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
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
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