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鼎集 (酒茶点心编) (清)童岳荐编撰 张延年校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1
调鼎集(中国烹饪古籍丛书) (清)佚名编 邢渤涛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7.1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饮食类)(中国烹饪古籍丛书) (元)佚名编 邱庞同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7.12
吕氏春秋本味篇(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王利器疏证
王贞泯整理 邱庞同译注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4.4
齐民要术(饮食部分)(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北魏)贾思勰撰 石声汉今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4.10
能改斋漫录(饮食部分)(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宋)吴曾撰 王仁湘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7.6
清异录(饮食部分)(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宋)陶谷撰 李益民等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5.4
醒园录(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清)李化楠撰 侯汉初、
熊四智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4.9
食宪鸿秘(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清)朱彝尊撰 邱庞同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5.6
食宪鸿秘(气功.养生丛书) (清)朱彝尊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7
群芳谱诠释(增补订正)(中国农书丛刊.综合之部) (明)王象晋纂辑 伊钦恒诠释 农业出版社 1985.11
山家清供(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宋)林洪撰 乌克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5.4
随息居饮食谱(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清)王士雄撰 周三金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5.8
随息居饮食谱(中医古籍小丛书) (清)王士雄撰 窦国祥校注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4
随息居饮食谱(中医古籍整理丛书) (清)王士雄撰 聂伯纯等点校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8
随园食单(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清)袁枚撰 周三金等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4.6
宋氏养生部(饮食部分) (明)宋诩撰 陶文台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9.10
素食说略(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清)薛宝辰撰 王子辉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4.10
吴氏中馈录
本心斋疏食谱(外四种)(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7.7
闲情偶寄
(饮馔部)(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清)李渔撰 叶定国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5.2
先秦烹饪史料选注(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7.10
养小录(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清)顾仲撰 邱庞同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4.5
致富全书 孙芝斋校点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8
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元)倪瓒撰 邱庞同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4.8
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中国农史专题资料汇编) 陈祖槼、朱自振编 农业出版社 1981.11
中馈录(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清)曾懿撰 陈光新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4.6
易牙遗意(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元)韩奕撰 邱庞同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4.9
饮馔服食笺
(《遵生八笺》之四) (明)高濂撰 陶文台注释 巴蜀书社 1985.12
饮馔服食笺(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明)高濂撰 陶文台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5.5
饮食须知(中医古籍整理丛书) (元)贾铭撰 程绍恩等点校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11
饮膳正要(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元)忽思慧撰 李春方译注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8.12
饮膳正要 (元)忽思慧撰 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 1985.12
饮膳正要 (元)忽思慧撰 刘玉书点校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6
饮膳正要(气功.养生丛书) (元)忽思慧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7
菽园杂记(饮食部分) (明)陆容撰 王仁湘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9.1
升庵外集(饮食部分) (明)杨慎撰 曹竑编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9.1
饮食绅言 (明)龙遵叙撰 陈光文注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9.1追问
可以将这些书的电子版发到邮箱里面吗?可以的话会追加分数的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描写片段。
小笼汤包小巧玲珑,看相很好。
远看,十几个洁白无瑕小笼汤包紧紧地簇拥在一起,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好像春天那活泼可爱的小桃花。
在袅袅的“薄雾”中,小笼汤包似乎更惹人喜爱了。
近看,白白嫩嫩的小笼汤包饱满,润泽,嗯,看起来就很好吃。
瞧,那皮儿是多么的娇嫩呀,娇嫩得就好像胖娃娃肥嘟嘟的小脸蛋儿,轻轻一捏就破碎了。
透过外皮儿,你能清清楚楚地看到里面那纯美的汤汁儿,怎么样,想吃了吧,别急,里面还有一颗如翡翠般润滑的牛肉呢!小笼汤包不仅看相好,味道也很不错呢。
俗话说得好:“轻轻移,慢慢提,先开窗,后喝汤。
”不过我饿管不了那么多,望着那么美味的小笼汤包,我的口水早就“飞流直下三千尺”了,我顾不得什么淑女形象,抓起汤包就往嘴里塞,好烫,我捂着嘴巴叫了起来,这次我吸取教训,先轻轻地咬一口皮,顿时,汁儿涌进了我的嘴里,好醇,好润,好香,我沉浸在美妙的世界里,待我反应过来,我又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汤包了。
舌尖舌尖,人体解剖部位名称。
也即舌之尖端。
中文名舌尖所 属人体解剖部位别 称舌之尖端功 能感受味道感受甜味和味觉细胞多集中在舌尖,所以舌尖对甜味最敏感。
《辨舌指南》第一编第一章:“舌尖,内应心。
”舌尖的情况往往反映心脏功能情况,舌尖红赤,往往说明心经有火,宜清心泻火,用导赤散等。
而舌尖发麻多与血流缓慢、血黏度增高,微循环改变、局部供血不足或脑供血不足有关,可检查血脂、血糖、血压是否增高和血黏度是否增高。
舌尖发麻还有可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征兆,如果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除舌尖发麻外,还会有舌痛、舌局部肿胀、活动不灵和伴随全身症状和肢体半侧麻木、语言不利、四肢活动无力、血压升高、头晕、头痛等。
另外,应用某些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也会引起舌尖和嘴唇发麻。
因此,如果有血脂、血糖、或血压增高、血黏度增高,都要积极治疗。
平时注意多饮水,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小计量阿司匹林、丹参、维脑路通、银杏叶片等药,并注意补充维生素b1、b6、c等,有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作用,可消除发麻现象。
另外,注意不要应用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会引起舌尖和嘴唇发麻的药物。
中医里有哪些古书讲食物的好处的,新中国以后的不要说了,除本草...
中国菜肴素有四大风味和八大菜系之说。
四大风味是:鲁、川、粤、淮扬。
八大菜系一般是指:山东菜、四川菜、湖南菜、江苏菜、浙江菜、安徽菜、广东菜和福建菜。
八大菜系之首当推鲁菜。
鲁菜的形成和发展与由山东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习俗尚好有关。
山东是我国古文化发祥地之一。
地处黄河下游,气候温和,胶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和黄海之间。
境内山川纵横,河湖交错,沃野千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文化发达。
其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蔬菜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是号称“世界三大菜园”之一。
如胶州大白菜、章邱大葱、苍山大蒜、莱芜生姜都蜚声海内外。
粤菜系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三种地方风味组成。
广州菜包括珠江三角洲和肇庆、韶关、湛江等地的名食在内。
地域最广,用料庞杂,选料精细,技艺精良, 善于变化,风味讲究,清而不淡, 鲜而不俗,嫩而不生, 油而不腻。
夏秋力求清淡, 冬春偏重浓郁,擅长小炒, 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温恰到好处。
潮汕菜故属闽地,其语言和习俗与闽南相近。
川菜系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其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
据《华阳国志》记载,巴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并出产鱼盐和茶蜜;蜀国则“山林泽鱼,园囿瓜果,四代节熟,靡不有焉”。
当时巴国和蜀国的调味品已有卤水、岩盐、川椒、“阳朴之姜”。
在战国时期墓地出土文物中,已有各种青铜器和陶器食具,川菜的萌芽可见一斑。
川菜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统一到三国鼎立之间。
湘菜系即湖南菜,是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地区和湘西山区等地方菜发展而成。
湘江流域的菜以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是湖南菜的主要代表。
其制作精细,用料广泛,品种繁多,其特色是油多、色浓,讲究实惠。
在品味上注重香酥、酸辣、软嫩。
湘西菜擅长香酸辣,具有浓郁的山乡风味。
湘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烹调技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闽菜系历来以选料精细,刀工严谨,讲究火候、调汤、佐料,和以味取胜而著称。
其烹饪技艺,有四个鲜明的特征,一是采用细致入微的片、切、剞等刀法,使不同质地的原料,达到入味透彻的效果。
故闽菜的刀工有“剞花如荔,切丝如发,片薄如纸”的美誉。
如凉拌菜肴“萝卜蜇”,将薄薄的海蜇皮,每张分别切成2~3片,复切成极细的丝,再与同样粗细的萝卜丝合并烹制,凉后拌上调料上桌。
南菜系以杭州、宁波、绍兴三种地方风味菜为代表,成名较早。
浙菜系的历史也相当悠久。
京师人南下开饭店,用北方的烹调方法将南方丰富的原料做得美味可口,“南料北烹”成为浙菜系一大特色。
如过去南方人口味并不偏甜,北方人南下后,影响南方人口味,菜中也放糖了。
汴京名菜“糖醋黄河鲤鱼”到临安后,以鱼为原料,烹成浙江名菜“西湖醋鱼”。
苏菜系即江苏地方风味菜。
江苏是名厨荟萃的地方。
我国第一位典籍留名的职业厨师和第一座以厨师姓氏命名的城市均在这里。
制作野鸡羹供帝尧食用,被封为大彭国,亦即今天的徐州,故名彭铿,又名彭祖。
夏禹时代,“淮夷贡鱼”,淮白鱼直至明清均系贡品。
“菜美之者,具区之菁”,商汤时期的太湖佳蔬韭菜花已登大雅之堂。
春秋时齐国的易牙曾在徐州传艺,由他创制的“鱼腹藏羊肉”千古流传,是为“鲜”字之本......皖南的徽州菜是徽菜系的主要代表,起源于黄山麓下的歙县,即古代的徽州。
后因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镇成为“祁红”、“屯绿”等名茶和徽墨、歙砚等土特产品的集散中心,饮食业发达,徽菜的重点逐渐转移到屯溪,在这里得到进一步发展。
宋高宗曾问歙味于学士汪藻,汪藻举梅圣俞诗对答“雪天牛尾狸,沙地马蹄鳖”。
牛尾狸即果子狸,又名白额。
徽菜系在烹调技艺上擅长烧、炖、蒸,而爆、炒菜较少,重油、重色、重火工。
谁帮忙写个关于中国各地美食的前言啊???急急急。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写3个地区的美食和特色文化风俗等
1. 安徽南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温润的气候促成了人们恬淡保守的气质,也孕育出了特有的食物——毛豆腐。
方兴玉是不会在湿热的夏天做毛豆腐的,桑拿天里,人们很难控豆腐发酵的走向。
但是在其它的季节里,徽州温润的环境却能引导微生物们走上发酵的正轨。
她希望与这有关的一切,自己的女儿都能够学习和领悟到。
聪明的中国人对这些微小生物的运用得心应手。
事实上,这种转化的智慧在更为久远的年代里,就已经熠熠生辉了。
用稻米酿出的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
酒,应该是人们利用微生物的最早的案例了。
立冬的清晨,绍兴的天空开始下起小雨。
这对酿酒师傅们来说,是个好征兆。
酵母菌喜欢江南冬季这种绵长而又不剧烈的冷。
2. 绍兴,自古的繁荣富庶之地。
如今,绍兴人家仍然乐于枕河而居,享受其中的一份闲适。
酱园里,露天的空场排列着几百只硕大的酱缸。
五十六岁的丁国云依然身手矫健。
酱料粘稠、厚重,需要人力定时的上下翻动,酱缸内的发酵才会均匀。
在这些酱缸里,微生物的世界,此消彼长,互相制约。
“中国的酱”,在人类的发酵史上独树一帜,数千年间,它成就了中国人餐桌上味道的基础。
3, 在中国的北方,酱的意味更加直接。
再过三个月就是下新酱的时候了,但是准备的工作却要从现在开始。
做酱是东北人家的大事情,邻居也赶过来帮忙。
煮熟的黄豆在锅里直接被捣烂。
在中国的东北地区,人们做酱只用大豆这一种材料。
这样的单一也是一种奢侈。
温暖的火炕上,六只手合力把豆泥堆砌成型。
酱的味道甚至可以成为衡量一个主妇合格与否的标准。
最后用透气的黄纸包裹,捆绑成结实的酱坯。
酱坯被挂上墙。
在之后的两个月里,它们静静的发酵。
等到来年春天,再开始更深入的转化。
所有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转化,它们所打造出的风味和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
介绍中国各地美食的节目
酱鸭是江南等地传统风味名菜之一。
酱鸭皮黑肉嫩、醇厚不腻、香鲜美味,具有香、辣、麻、酥、嫩的特点,而且肉质筋道、鲜嫩诱人,看起来不起眼,闻起来却很香,让人急于品尝;其因色泽黄黑而得名,其味悠远,甜中带辣,辣中带麻,麻中带香,香味入骨,使人垂涎三尺,食之不忘。
请问谁有介绍中国传统食物的英语文?
呵呵,上面的说是“中国传统食物”,可惜少了“汤圆tangyuan”和“粽子zongzi” 汤圆tangyuan tangyuan is the traditional food for the lantern festival or yuanxiao festival. the small dumpling balls are usually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we call these balls yuanxiao or tangyuan. obviously, they get the name from the festival itself. made of sticky rice flour filled with sweet stuffing and round in shape, it symbolizes family unity, completeness and happiness. the fillings inside the dumplings or yuanxiao are either sweet or salty. sweet fillings are made of sugar, walnuts, sesame, osmanthus flowers, rose petals, sweetened tangerine peel, bean paste, or jujube paste. a single ingredient or any combination can be used as the filling. the salty variety is filled with minced meat, vegetables or a mixture. the way to make yuanxiao also varied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a. the usual method followed in southern provinces is to shape the dough of rice flour into balls, make a hole, insert the filling, then close the hole and smooth out the dumpling by rolling it between your hands. in north china, sweet or non-meat stuffing is the usual ingredient. the fillings are pressed into hardened cores, dipped lightly in water and rolled in a flat basket containing dry glutinous rice flour. a layer of the flour sticks to the filling, which is then again dipped in water and rolled a second time in the rice flour. and so it goes, like rolling a snowball, until the dumpling is the desired size. 粽子zongzi zongzi is the festive food traditionally served during dragon boat festival celebrations.during the duanwu festival, a glutinous rice pudding called zongzi is eaten to symbolize the rice offerings to qu. ingredients such as beans, lotus seeds(莲子), chestnuts(栗子), pork fat and the golden yolk of a salted duck egg are often added to the glutinous rice. the pudding is then wrapped with bamboo leaves, bound with a kind of raffia and boiled in salt water for h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