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我对这句话非常赞成。我可以封自己为“小小美食家”,因为我对菜颇有一番研究。光菜名,我就可以滔滔不绝的说上百种。北京的烤鸭、内蒙古的小肥羊、西安的羊肉泡馍、山西的刀削面……在这么多香甜可口的美食中,最让我喜爱的,便是山城重庆的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不仅吃起来麻辣鲜香而且颜色五彩缤纷。嫩白的豆腐丁排着整齐的“队”站在盘中,穿上了用鲜红的辣酱做成的“衣服”,看上去火红火红的一片,就像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红色火焰,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外酥里嫩的肉沫,绿色的葱花散落在盘中,就如同一片片绿叶,沾着辣酱的豆腐丁成了一朵朵盛开的红花,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不时,从盘中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真令人垂涎三尺!
看上去,麻婆豆腐的做法是十分复杂的,其实非常简单:把豆腐切成一个正正方方的小块,让它们一个个“跳”入热气腾腾的水中热热“身”,再把它们捞出来,一会在用。接着,把肉切成极小的块,用植物油把肉块抄酥。然后,向锅里倒入适当的油,打开开关,向油中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干辣椒、花椒和姜片,等油在七、八十度时放入豆腐丁,再加上适量的淀粉,翻抄几下,再加入适当的盐、黄豆酱、豆瓣酱,点上一点白酒,最后用小火慢慢烧两分钟,在快起锅时加入少许的味精,这道色香味俱全的麻婆豆腐就大功告成了!
吃麻婆豆腐也是很有讲究的。吃时,先夹上一块豆腐,多沾一些盘中的辣酱,把它轻轻地放入嘴中慢慢地咀嚼,吃上去,麻麻的,辣辣的,这种味道一下充满了嘴的任何角落。我吃的时候,喜欢先把豆腐上的辣酱舔一舔,顿时,辣酱的麻和辣味一下“扑”入嘴里,再吃豆腐,嫩嫩的豆腐从嘴里一过,顺滑爽口,这样的吃法,吃到了麻婆豆腐别具一格的风味。如果你幸运的话,还能够吃到一点点的肉沫,外酥里嫩,更一步增添了麻婆豆腐的风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怎么样,听到了我的介绍,对麻婆豆腐有了一定的了解吧。它算不算是一道美味佳肴呢?唉哟,不跟你聊了,一盘麻婆豆腐出锅了,我这个“小小美食家”要去品尝品尝了,再见!
古文中有没有形容四川美食的语句?
《蔬食戏书》 陆游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
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
《又观打鱼》 杜甫东津观鱼已再来,主人罢鲙还倾杯。
日暮蛟龙改窟穴,山根鳣鲔随云雷。
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
吾徒胡为纵此乐,暴殄天物圣所哀。
《饭罢戏作》杜甫 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
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
川菜作为一方风味的形成,大约远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到三国期间。
那时,无论烹饪原料的取材,还是调味品的使用以及刀工、火候的要求和专业烹饪水平,均已初具菜系的雏形。
到了唐代,川菜在宫廷中已小有名气。
川菜是四川饮食文化中的精髓,不过成都的小吃,则是四川饮食当中的代表。
说到成都的小吃,我们要上溯到成都的解放以前。
如今,在成都人面前提到成都的小吃,成都人自然就会想到总府街的“赖汤圆”、荔枝巷的“钟水饺”、焦家巷的“马红薯”、洞子口的“张凉粉”、铜井巷的“素面”、九眼桥的“三合泥”等等。
以“我最喜爱的一种美食”为题600字作文
上次我介绍了我那无可救药的表弟,这不,这几天,我表弟又大显身手喽。
不过,这次又多了个同犯——我!呵呵,虽然身为姐姐,但是爱玩之心人人有啊。
(话外音:“那是句什么话啊……”)就不顾什么树立榜样、淑女形象了。
这次,我们的“毒手”伸向了厨房;恐怖美食之黑馅包子“嘿嘿,老姐,你看我找到了什么~”表弟端着一盆发酵好的面,放在我面前。
“吓!这是哪儿来的!像是老天爷特地准备好的一样!”我捏捏面,嗯,面还很软,应该是今天要用的。
“来做糖包子吧!”表弟翻箱倒柜地翻出一个擀面杖,一包白糖,一包芝麻。
“用什么弄熟包子呢?”我问,我可是个假小子,对厨艺一窍不通。
“微波炉啊,笨。
”表弟指指微波炉上的“包子”按键,我们开始做我们所谓的“糖馅包子”。
我负责擀面、包馅。
他负责添芝麻、操作微波炉。
我用擀面杖使劲擀哪擀,一会儿把面团擀成上圆下扁,一会儿擀成上扁下圆……经过一番折腾后,我的任务终于完成了,表弟小心翼翼地添上芝麻,把这一些奇奇怪怪的包子放入微波炉专用碗具,定好时后,我们便当甩手掌柜,看电视去了。
几十分后,微波炉发出提示的声音,我将碗具拿出来,看着一个个包子,头上流下了瀑布汗……只见那包子里的糖全溢了出来,黑得不行,白糖浆,不,是黑糖浆还冒着热气,包子个个惨不忍睹……嗨!黑馅包子出炉了……恐怖美食之水淹方便面“老姐,这个不成功,我来给你泡方便面吧。
关于美食的作文
美味的小笼包 常听人们说小笼包美味可口,我却从没尝过,也不知是啥味道。
这天下午,爸爸妈妈带我来到小笼包子店让我开开眼界,饱饱口福。
那天终于如愿以偿了.小笼包一个个白生生,皮薄薄的,里面好象有一包汁水在,小笼包小巧玲珑,形似宝塔,呈半透明壮,晶莹透黄,宝塔顶上一阵阵香气随风四溢,形状也和包子差不多,难怪叫小笼包。
小笼包以上一般都是一笼里面有十个,每个都是圆鼓鼓的像一个个小雪球似的,只不过上面有一个凹凸不平的地方,还没上来我就被这香气熏得如痴如醉了。
真恨不得把整个蒸好的小笼包一口吞掉。
一笼小笼包上来了,我坐在椅子上,刚蒸完的小笼包发出了一丝淡淡的香气息。
一闻到这种香气息,我就忍不住要去大口大口的吃它了。
刚夹起一个 “小胖墩”塞进嘴里,它就开始反 抗。
我这时肚子正饿得咕咕叫,恨不得将嘴巴变大,把四笼小笼包一口吞下去。
于是我就用筷子小心翼翼地夹起小笼包,因为轻咬了一小口,汁水就像千军万马往我嘴里奔跑。
我把它沾一点醋,轻进我的嘴里,肉馅又松又软,只要一嚼,它的肉就一下子松了下来,鲜美无比 妈妈说:“吃小笼包应该先醮点醋,轻轻咬一个洞,把里面鲜美的汤汁吸干,再吃皮和肉。
小笼包的美味精华就在汤汁里。
我按照妈妈的方法吃,汤汁鲜、皮薄肉嫩,真是好吃极了。
果然,小笼包一会儿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了。
我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它的肉非常十足,咬一口鲜鲜的,浓浓的,咸咸的,让你吃了还想吃。
于是我又缠着妈妈去买一客,当阿姨笑盈盈端来后,我又怎能放过呢?吃了一个又一个,在吃得满口流香,砸咂嘴,不住称赞道:“美!真是美味之极。
”一眨眼,又被我消灭了,摸了摸鼓鼓的小肚子,添添嘴,余兴未了。
怎么样,心动了?西东不如行动,去吃吃你们家乡的小笼包吧! 油炸臭豆腐 这是江南冬天特有的地方小吃。
小的时候,一放学就往街上跑,当然,这是在口袋里有几个钱的时候。
穿过小巷,翻过小桥,就可闻到油炸臭豆腐的香味。
经营油炸臭豆腐的是个瘦瘦的老人,眉毛胡子全白了,他总是挑一副担子,担子其实是木头做的箱子,前面一个箱子放着臭豆腐、酱油、辣椒酱和一叠小盘子,还有一个罐头瓶,里面插着几双筷子。
后面一个箱子安放着一只小煤炉和一口锅。
老人总是站在街的拐角,专心致致地油炸臭豆腐。
从没有听过他的吆喝声,但总有许多食客寻着香味而来,在他的小担子前站成一圈。
他的臭豆腐很有特色,乍看上去黑不溜湫,和别的臭豆腐没有什么两样,但一入锅再一出锅,就变得金灿灿、香喷喷,涂上一层酱油或辣椒酱(他的辣椒酱是自制的,红艳艳的,辣得香,辣得舒服),黄黄红红,煞是好看。
小心翼翼咬上一口(因为非常烫),外黄内白,外酥内嫩,香辣刺激,此时已不是在吃而是舌头打着卷往下吞。
老人一次总是只炸几块,炸好几块卖几块,所以等的人都是一个吃,其他的人共同行注目礼。
吃油炸臭豆腐的人大多是女人和孩子,真的很奇怪,江南女子都是不吃辣的,但一到这担子前就都变成“辣妹子”了,辣椒酱涂了厚厚的一层还要涂,女人此时也不管斯文了,直吃得嘴唇通红,涕泪交加,热汗直冒。
老人只是不住地说:辣得结棍,勿要吃得格许多。
说归说,他也不去阻挡。
所以,老人的辣椒酱每天都要消耗一瓶。
那时,我父亲每月给我五毛钱,至少有一半的钱是贡献给臭豆腐了。
一块臭豆腐一分钱,吃完一块,这一天才能安静下来。
有时候没有计划好超支了,那么,我就克制住自己不往那里跑,怕自己的眼睛里会长出钩子来。
不过,那样的时候,只要我不小心溜到老人的担子前,老人总会洞察一切,好象发现了我的口袋里没有半分钱,就会笑眯眯地炸一块最脆最嫩的送给我吃。
不好意思白吃,等下个月父亲寄钱来的时候,我马上就去还给他,老人也收下,但必定多炸一块臭豆腐给我。
离开那个江南小城二十多年了,我再也没有吃过那样美味的油炸臭豆腐(虽然我在其他江南城市也吃过油炸臭豆腐,但是味道好象总是差了一点)。
它总是出现在我的梦里,和它一起出现的还有那个连名字都不知道的白胡子白眉毛的瘦老人。
肉骨头粥 我只吃过一次肉骨头粥。
那是江南冬日的一个星期日的早晨,一向节俭的舅母突然提出带我去吃肉骨头粥。
我受宠若惊,一路屁颠屁颠地紧跟在她身后,生怕她又突然改变主意。
沿着青石板路,穿过熙熙攘攘的菜市,拐进一条小巷。
远远看见一个小铺子飘出阵阵白雾,还听到铁勺敲锅沿的声音。
舅母领着我走进这间铺子,铺子里已经座无虚席。
大家都在唏哩哗啦地喝这叫肉骨头粥的东西,好象这东西真的很好吃。
老板娘把我们领进里间的灶旁,满脸歉意地说:“就在这里吃吧。
”老板娘是一个40来岁的女人,头发齐耳,一丝不苟地用黑色的发卡别在耳后。
我生怕舅母临阵脱逃,赶紧自做主张说:“可以可以。
”结果招来舅母两个白眼。
“好吧,来一碗肉骨头粥。
”老板娘一手抄起大铁勺,一手揭开大锅盖,顿时一股热浪席卷着肉粥的香味扑鼻而来。
她用大铁勺在锅里搅了搅,盛了一大碗粥递给我。
这碗粥是灰白色的,米已经煮得不见原形,粥面上还点缀着几...
描写美食的说明文100~200字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特产.我家乡中山那里就有许多著名的风味小食,如杏仁饼,炒米饼,粽子``````其中,最好吃,最有名的可 莫过于海洲"容树头"鱼饼了海洲鱼饼色香味亮,好吃至极,味道可口,令人百吃不厌.那炸好的鱼饼,个个"黄皮肤"似的.一咬,那鱼肉十分弹牙,那香喷喷的鱼肉加上那香葱,这个配合真的是天衣无缝啊,十全十美.那鱼饼外层的那块皮最好吃了,吃下去十分爽口.海洲鱼饼不仅色香味亮,好吃至极,而且形状十分多.海洲鱼饼的形状有圆的,用辣椒佳着的;有扁院形的;如果我们想做出更多各种各样的形状,那可以做成星星形,正方形,长方形,心形```````注意(以上的形状在鱼饼店那里是没有的买的,是我自己研制出来的形状) 海洲鱼饼的做法看似很简单,其实也有不少的学问和技巧包含在其中.我们首先要用一把锋利的刀把那条鱼切开那些鱼肉.把这一片片的肉剁成碎肉,再用木棒或手去打那些鱼肉.在拿几条葱切成葱碎,在洒到那些鱼肉里.再开锅,放小小的花生油下去,等锅热了后,再用一个个圆形的框把鱼肉框成圆形,再放如锅字里.火候也十分讲究,如果太快了会太腥.如果太熟就不好吃,所以炸3到4分钟左右就可以了.而那鱼圆前面的做法一样,只是把它搞成圆圆的就行了.而辣椒鱼饼呢!就是用一个辣椒开口,再把他的崽挖出来,再把鱼饼塞进去,在煎.这样,鱼饼就做好了,而且色,香,味样样俱全.吃辣椒鱼饼的时候,许多人都喜欢几口几口的吃,而我就与众不同.我就喜欢把那些辣椒和鱼饼分开,先吃鱼饼,再吃辣椒,因为这样可以看出辣椒辣不辣.有一次,我爸爸买了许多鱼饼和辣椒鱼饼,因为那时侯太多人了,我不能那么恶心地把辣椒和鱼饼分开,所以我只好一口一口地吃,当我吃第一口的时候,辣得我的舌头几乎没有知觉,眼泪了冒了出来了.从此我就给辣椒鱼饼改了别名----"吃到冒眼泪了" 朋友,你们想吃鱼饼吗?如果想请到我家乡做客,我一定会给你吃上可口美味而有正宗的海洲鱼饼.让你对我家乡的鱼饼流连往返.
感恩食物健康饮食的句子或者小语文
美食我并不是一个美食家,但是我是一个对吃很讲究的人,我从不乱吃东西,我吃东西是从健康的角度来思考的,只要是对身体健康有利的东西,不管是好吃还是不好吃,我都要吃,而且我在饮食的过程中还会注意各种膳食的合理搭配,比如:肉类与素菜的搭配呀,水果与杂粮相配合呀等等,此刻许多人都在追求所谓的绿色食品,这证明人们对美食的要求已经上升到了对健康有利的概念了。
中国菜肴素有四大风味和八大菜系之说。
四大风味是:鲁、川、粤、淮、扬。
八大菜系一般是指:山东菜、四川菜、湖南菜、江苏菜、浙江菜、安徽菜、广东菜和福建菜。
粤菜系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三种地方风味组成。
广州菜包括珠江三角洲和肇庆、韶关、湛江等地的名食在内。
地域最广,用料庞杂,选料精细,技艺精良,善于变化,风味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
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郁,擅长小炒,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温恰到好处。
潮汕菜故属闽地,其语言和习俗与闽南相近。
我给大家说几种蔬菜不明白大家喜不喜欢。
炒土豆丝:土豆切丝,水中泡五分钟,洗去表面的淀粉,表辣椒一个,切丝。
锅里放油烧热,倒入土豆丝、辣椒丝同炒,放入少量盐、醋、鸡精、味精。
炒熟装盘。
...
那里有介绍美食的300字作文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我们中国,几乎每个地方都有特色美食.北京的烤鸭,苏州的豆腐干,等.而我却对宫保鸡丁情有独钟.宫保鸡丁是顺成酒店的特色菜,有一次我好奇地说:"宫保鸡丁为什么会是你们酒店的特色菜呢?服务员笑了笑说:"说起这宫保鸡丁,我不得不说它的来历,其中少不了丁宝贞这号人物,因为他小时候爱吃鸡厨师经常做宫保鸡丁给他吃.听完服务员的介绍,我对宫保鸡丁的认识更深了.我用鼻子一闻,一股香味扑鼻而来,让我忍不住垂涎三尺,我一瞧:这今灿灿的鸡丁前放着一朵花,旁边全是火红的辣椒,宛如鸡丁旁镶嵌了一些红宝石.我夹了一块放入嘴里,只觉舌尖微麻,轻轻一嚼,嫩脆可口,似鸡非鸡,似肉非肉,妙不可言,吃完后还口留余香.看着这空荡荡的盘子,我舔了舔嘴巴,,笑着说:"这宫保鸡丁的味道可真是名不虚传哪."扬州美食闻名天下,扬州人好吃,扬州人不仅吃得排场,吃得讲究,更是吃得精细。
这从过去扬州曾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 “早上起来日已高,只觉心里闹潮潮,茶馆里头走一遭。
拌干丝,风味高;蟹壳黄,千层糕;翡翠烧卖,三丁包; 清汤面,脆火烧,龙井茶叶香气飘。
吃过早饭想中饭,狮子头菜心烧,煨白蹄酱油浇, 醋熘桂鱼炒虾腰,绍兴酒,陈花雕,一斤下肚乐陶陶。
吃过中饭想下午,浇切董糖云片糕,再来一包香橼条。
吃过下午想晚饭,金华火腿镇江肴,咸水虾子撒花椒, 什锦酱菜麻油浇,香稻米粥儿粘胶胶。
吃过晚饭想夜宵,一碗莲子羹,清新又补脑,一觉睡到大清早。
”中足以反映扬州人对吃的迷恋和讲究。
吃早茶在扬州人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上班族来说,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包子铺,烧饼店,二两包子,一两饺面就让你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
可对于那些有钱闲赋的人来说,进茶楼,下茶馆,品茶吃点心,那可就不是仅仅图个饱的事情了。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早上进茶楼品茶,晚上到浴室泡澡。
正是这种生活的真实写照。
请看扬州名人朱自清在他的《说扬州》中,是如何说的:“扬州最著名的是茶馆,早上去下午去都是满满的。
吃的花样最多。
……扬州的小笼点心,肉馅儿的,蟹肉馅儿的,笋肉馅儿的且不用说,最可口的是菜包子菜烧卖,还有干菜包子。
菜选那最嫩的,剁成泥,加一点儿糖一点儿油,蒸得白生生的,热腾腾的,到口轻松地化去,留下一丝儿余味。
干菜也是切碎,也是加一点儿糖和油,燥湿恰到好处;细细地咬嚼,可以嚼出一点橄榄般的回味来。
” 要说扬州的早茶点心,不能不说扬州的点心三绝:三丁包、千层油糕和翡翠烧卖。
那三丁包子是以面粉发酵和馅心精细取胜。
发酵所用面粉“洁白如雪”,所发面软而带韧,食不粘牙。
所谓“三丁”,即以鸡丁、肉丁、笋丁制成,鸡丁选用隔年母鸡,既肥且嫩;肉丁选用五花肋条,膘头适中;笋丁根据季节选用鲜笋。
鸡丁、肉丁、笋丁按1:2:1的比例搭配。
鸡丁大、肉丁中、笋丁小,颗粒分明,三丁又称三鲜,三鲜一体,津津有味,清晨果腹,至午不饥。
扬州还有一种“五丁包子”,它是选用参丁、鸡丁、肉丁、笋丁、虾丁作馅制成。
相传乾隆有一次巡游扬州时,说到御膳早点的备办,要做到这么五句话:即“滋养而不过补,美味而不过鲜,油香而不过腻,松脆而不硬,细嫩而不过软”。
扬州油香,少而不过腻;冬笋松脆,少而不过硬;虾仁细嫩,少而不软。
这五味掺合,则补、鲜、香、脆、嫩皆俱。
如各味用料少一点,那就达到“五不过”的圣旨。
于是众厨师按照师傅的设计,将参丁、鸡丁肉丁、笋丁、虾丁加工成馅,制成包子。
乾隆尝后,问及包子的名称,随员答道,这叫五句包子。
后来当地的百姓想到这种包子的馅心用的是五丁,首创厨师又姓丁,便叫它五丁包子。
翡翠烧卖,名号就赋予人想象空间,买相清新可人。
擀成菊花边状的面皮包入青菜馅,形如石榴,底若钱币,上端突露如蓬头,点缀上少量火腿茸,色如翡翠,看着就令人愉悦,犹如满园春色关不住。
朱自清曾作文赞美道:“滋润利落,决不腻齿腻舌,不但味道鲜美,颜色也靓丽悦目。
”烧卖里碧绿的颜色,透出蒸熟后薄如纸的面皮,犹如翡翠一般。
轻轻地咬上一口,皮一点便破,吃到里面由虾仁、韭菜和鸡蛋制成菜茸,爽口清润。
吃下去后嘴里还充满虾仁的香味,真可谓齿颊留香。
翡翠烧卖的口味有甜有咸。
甜的是扬州产的“梅岭青菜”,取其叶斩成茸,以熟猪油、火腿末、绵白糖、食盐拌和成馅。
与其他各地咸的米烧卖相比,别是一番滋味。
千层油糕通体半透明,芙蓉色,菱形块,柔韧异常,糕分64层,层层糖油相间,层层相分,糕面布以红绿丝,观之清新悦目,食之绵软嫩甜。
味道甜糯适度而爽口。
各地扬州点心店都以此招徕顾客,因其为他地所无。
这三丁包、千层油糕和翡翠烧卖不仅是扬州的代表名点,更是扬州富春茶社的看家绝活。
富春茶社这个闻名中外的百年老店。
1885年始为富春花局,1910年由茶座起家,一时间扬州城的盐商士绅、骚客名流,常来此赏花、作赋、品茶、博弈,茶馆成了高雅艺术云集、闲人雅士共居的处所。
头脑灵光的陈步云老板为取得更广阔的市场,别出心裁地把点心引进了茶社,还...
家乡的美食枕头饼作文,550字左右。
语句通顺。
小溪枕头饼是漳州平和县著名茶点,因形似长枕而得名。
相传是明嘉靖年间太常寺典薄李文察告老回乡时,随带一位厨师,这位厨师制作出与指头相似,小巧玲珑,形似枕头的枕头饼,深受典乐官及贵客们的赞赏。
传统小溪枕头饼以精面粉、优质猪油、白冬瓜条、精白糖饴和山柑、炸油葱、芝麻、花生仁等为原料,经选料、制馅、印形、烘烤、包装五道工序精制而成。
据《漳州府志》记载,在明嘉靖年间,小溪枕头饼曾被列为贡品,专供皇亲贵族品尝,直至清朝乾隆年间,其工艺才流传民间,至今己有四百多年历史。
此饼小巧精致,香甜酥脆,佐茶绝妙,是旅外平和籍乡亲款待宾朋、馈赠亲友的礼品,也是到平和旅游的客人争相购买的一种名优特产。
家乡的美食引用一句诗歌600字作文(我的家乡在云南)
我的家乡最著名的小吃非美味的云吞莫属了。
每当品尝这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时,我就心旷神怡。
吃云吞时要有耐心,你如果心急,想一口吃掉一个,云吞非把你烫的满嘴是泡。
吃云吞也很有讲究,你既可以把皮和陷分开来吃;也可以扎破了皮再漫漫吃。
喜欢吃辣的客人可以放些胡椒粉再吃。
国庆长假的一天,妈妈特意带我去黄师傅云吞店品尝那美味的云吞。
开始吃云吞了。
只见这云吞皮包肉厚,色泽诱人,各个长的鼓鼓的,让人看了真想一口猛吃一个。
这时。
我先拿起胡椒瓶往云吞汤里撒胡椒粉,再挑一个最大的,小心翼翼地用筷子扎破皮,顿时一阵香气袅袅地钻进我的鼻孔里,我忍不住流下了口水。
我先咬了一口皮,真是嚼劲十足。
接着一团红色的肉从云吞皮中顽皮地跑了出来。
它似乎在调皮地看着我。
这时,我再也抵挡不住肉陷的诱惑了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那嫩嫩的、滑滑的感觉油然而生,让我不忍心把那美味多汁的云吞咽下去,只想让云吞在口中漫漫回味。
我一连吃了七个,吃得我的肚皮涨得鼓鼓囊囊的。
妈妈见我吃得这么香,说我是个贪吃鬼。
诶,谁让云吞这么好吃呢!我宁愿是贪吃鬼,也要品尝这人间美食。
回到家,云吞的香气还溢满在口中呢!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大家一定流口水了吧!大家快来品尝这令人回味无穷的美食——云吞吧!
顺德美食的发展历程
作为粤菜发源地之一的顺德,在去年10月荣膺“中国厨师之乡”称号后,近日又传出好消息。
记者从顺德饮食协会获悉,2004年顺德餐饮业持续发展,全年营业额预计将超过30亿元,和20多年前相比,顺德的餐饮业产值膨胀了200多倍。
目前顺德全区登记注册的餐饮企业已经接近5000家,而且涌现出了顺峰山庄、龙的酒楼、东海海鲜酒家等一批实力强劲、资本雄厚的饮食企业集团;全区餐饮业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其中专业厨师有2万余人,经过培训有技术职称的人员超过1万人。
在顺德这个百来万人口的小城里,现在已经有中国烹饪大师3个、中国烹饪名师21个、广东烹饪名师14个、广东优秀青年烹饪名师18个,完全称得上是“卧虎藏龙”,人才荟萃。
“粤菜”已经成为顺德一张精致的城市名片。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追寻粤菜在顺德的发展足迹,我们可以发现,顺德粤菜之所以能蓬勃发展,和其自身开放务实、创新求变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作为粤菜的重要源头,顺德餐饮业发展历程中所折射出的饮食文化可以说是粤菜文化的缩影,透过变化多端的菜式、街头林立的酒楼和络绎不绝的食客,我们可以看到岭南文化最鲜活的一面。
产值20年增长200多倍 近年来,顺德菜可谓是美名远播,香飘海内外,它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食客。
为了品尝到美味的顺德菜,港澳地区的游客甚至专门组成美食团前往顺德“揾食”;而在首都北京,来自顺德的“顺峰山庄”被视为高档食府的最佳去处,在京城食家中就流传着“吃海鲜,到顺峰”这样一句话,其中“清蒸苏眉”这道高档粤菜更成为国宴中频频出场的菜式。
对比今日盛景,改革开放之初的顺德饮食业却是一派凋零景象。
根据《顺德县志》记载,1979年顺德范围内的饮食业门店只有237家,从业人员2052人,营业额仅1216万元。
如今20多年过去了,以粤菜为主体的餐饮业已经崛起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年营业额更是一下子膨胀了200多倍。
粤菜发展离不开“胆色” 对于粤菜在顺德的迅速崛起,顺德饮食协会的理论顾问廖锡祥认为,除了要归因于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外,与粤菜自身所展现出来的大胆、开放务实、创新求变的文化特点息息相关。
廖锡祥研究粤菜十几年如一日。
他介绍说,粤菜是在南海、番禺、中山、顺德这四乡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菜系,其味重清、鲜、爽、滑、嫩、脆,讲求“镬气”,调味遍及“酸甜苦辣咸鲜”,菜肴有“香酥脆肥浓”之别,所谓“五滋六味”俱全,而且还特别重视口味的时令季节变化,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郁。
在廖锡祥看来,粤菜的发展首先离不开“大胆”两字,这一点最集中体现在粤菜的原料来源上。
在八大菜系中,粤菜可称是用料最为广博的一种菜系,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是海里游的,统统都可以变成菜肴。
有人开玩笑地说,照粤菜的吃法,当初第一个吃螃蟹的肯定是广东人。
廖锡祥说,广东地处我国南端沿海,高山平原错落有致,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动植物类的食品源因此极为丰富,粤菜中的原料也就显得非常广博珍奇。
这种对原料信手拈来、使用自由、想象力超级丰富的用料习惯,正是粤菜文化中最为独特的一点,广东人大胆自由、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也在“吃”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开放创新走向“无国界” 粤菜之所以能“笑傲江湖”,广东省烹饪协会的副秘书长黄东宁认为,这是因为粤菜素来讲求创新变化,厨师们信守“拿来主义”并善于在模仿中创新,从而使粤菜保持了长久的活力和竞争力。
据廖锡祥介绍,粤菜的烹调方法多用煎、炒、扒、煲、焗、炖、炸、浸、蒸等,其中爆、扒、烤实是从北方菜的爆、扒、烤移植而来,煎、焗等则有西洋菜的影子。
顺德饮食协会的理论顾问廖锡祥表示,从前顺德的传统菜式不外乎二三十种,现在涌现的菜式则难以统计。
在保持讲究本味、真味、新鲜、清爽、水乡味浓、妙在家常的基础上,顺德厨师对传统菜式加以改进,推出了一系列的改良菜式。
仅《顺德菜精选》一书就有400多种,其中光鱼头的做法就有250多种。
而创新的顺德菜风味格外丰富,以“蒸”为例,仅以佐料的功能来分,就有几十种,大分类也有十多种。
立说呼唤“文武双全”人才 无论是从名气还是从产业来看,现代粤菜在八大菜系中都可说是位居前列,在这样辉煌的成绩下,也有专家对粤菜的未来发展表示担忧。
“粤菜创新堪称八大菜系之最,但和其他菜系比起来,粤菜缺乏专人来整理、总结和包装,这是粤菜目前最大的问题所在。
”省烹饪协会副秘书长黄东宁说。
为了引领专业人才投身粤菜文化研究,省烹饪协会甚至考虑要专门“捧红”一位专家,但遍寻不获,黄东宁说主要原因就是现在粤菜行业中缺少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的“文武双全”型人才。
退休后一直着迷于研究粤菜文化的廖锡祥就曾经感慨地说,粤菜文化是岭南文化中最鲜活的部分,粤菜虽然历史悠久,但关于粤菜文化的资料在图书馆非常少见,而潜心研究粤菜文化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粤菜不缺少厨师,不缺少食客,最缺的是研究粤菜的专业人才和专业机构。
“大家都说粤菜中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