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郭德纲联合多位京剧名家创办的国剧社团——麒麟社在北京三庆园戏院开演,这也是220岁的三庆园老戏楼在大栅栏原址复建重张后的首次演出。郭德纲表示,此次成立麒麟社是希望打破京剧市场的局限,改善京剧现有的没落局面。麒麟社的演员有来自专业剧团的演员、戏校即将毕业的学生、跑江湖的演员、老艺人等等,涵盖了多种合作方式。
1995年,郭德纲在相声没落之时创立了德云社,经过十年发展德云社成为相声界的金字招牌。借德云社的东风,不少相声团体应运而生。但在随后几年,除了德云社屹立不倒外,其他团体发展并不顺利。德云社的火爆很难代表相声的复苏。
再者,戏曲与相声不同,欣赏门槛更高。业内人士表示,一个麒麟社很难拯救中国戏曲。“除非有千万个麒麟社、千万个郭德纲,可千万个郭德纲从哪儿来呢?”
麒麟社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麒麟社以京剧大师“麒麟童(周信芳)”为精神领袖,旨在复排冷门剧目、弘扬京剧艺术,还将策划与其他领域的明星艺人进行跨界演出活动。目前演出时间是每周四、五、六、日。
郭德纲曾在上世纪90年代初唱了三四年的戏,包括京剧、评剧、河北梆子。他说,唱戏对他而言意义重大。这些年来,随着德云社的火爆,郭德纲早已晋升为一名娱乐大咖。对于创办麒麟社,郭德纲表示:“唱戏、说书、说相声是最快乐的事情,不敢说振兴京剧艺术,只是尽自己所能,加把柴火,让它热闹热闹。”
郭德纲说得坦诚,事实也正是如此。麒麟社的成立对于京剧艺术而言,也只是添把柴火。纵观京剧现状,北京剧协副主席杨乾武表示:“无论戏曲还是话剧,从票房上看都有下降趋势。目前,专门演出戏剧的场所只有长安大戏院和梅兰芳大戏院,但经营并不景气。”
让京剧回归小剧场,让更多新老戏迷切身体验剧场看戏的欢快氛围是麒麟社创办的另一初衷。其实,小剧场京剧并不是新鲜概念。早在2000年,北京京剧院就开始推行小剧场京剧,作为副线产品,小剧场京剧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广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小剧场京剧的演出剧目出现萎缩,一些创新京剧叫好不叫座。
“郭德纲冒着赔钱的风险去办麒麟社,这种情怀无人能比,但麒麟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戏剧的问题。像我这样专业的戏迷,都不可能在剧场看一天的剧。”青年相声演员李宽表示,中国戏曲的复兴,不是一个麒麟社和一个郭德纲可以解决的,它需要千万个麒麟社和千万个郭德纲。
德云社不是麒麟社的模版
21年前,郭德纲创办德云社,那时很多相声演员转战影视,相声陷入低谷。创办之初,德云社只有郭德纲、张文顺、李菁三人。如今,德云社弟子百余人,除天桥剧场外,还开辟了三里屯剧场、张一元天桥茶馆、南京老门东剧场。除此之外,在海外市场德云社也颇有人气。那么,德云社可以成为麒麟社的发展范本吗?答案是否定的。
“所谓隔行如隔山,京剧和相声是有本质区别的。相声最终为了博观众一笑,而京剧要讲故事、听唱腔。现在演出的剧目,大多还停留在宋、元、明、清时代,连民国戏都没有,距离百姓生活太远。网络上的段子、流行语、社会事件可以写进相声,但却不能写进京剧唱段。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又怎么能吸引人呢?”李宽表示,艺术服务于市场,年轻人不爱看戏,甚至觉得戏里面讲的故事是假的,这个市场怎么会有人气呢?郭德纲也表示,京剧之所以陷入低谷,正是唱段太老。“天天唱《女起解》、《空城计》,唱戏的都腻了,何况人家看戏的。”
谈到麒麟社的经营模式,郭德纲称,很多东西还在实践中,“这种民营剧团怎么生存下来,怎么跟观众市场打交道还都在摸索当中,慢慢来吧,首先要做的是有人关注你”。
德云社如今已经红遍全国,但据业内透露,没有郭德纲和岳云鹏的场次,德云社的票房并不好。而此前创立的天津分社和西安分社并没有经营下去,南京分社仅周末票房飘红。德云社尚且如此,更何况京剧社团麒麟社。“德云社的粉丝是无法转化到麒麟社的,估计麒麟社短暂的成功都很难。”李宽表示。
在问及“钢丝”们会不会去麒麟社听京剧时,王先生的说法很具代表性,“我会买高价票听德云社的相声,可是听京剧为啥不听京剧名家的,要听他唱呢?”
“听不懂”只是没落的表象
“京剧的欣赏门槛远高于相声,听不懂唱腔又怎么能懂其中的意思。就好像书法,不认识字又怎么能懂书法艺术。”李宽说,“听不懂”确实是京剧陷入低潮的一个原因,但这只是表象。欧美流行音乐、日韩偶像剧,甚至粤语歌同样存在“听不懂”的问题,但却可以让亿万年轻人追捧。“归根结底还是离现实生活太远了,不接地气。”李宽表示。在南宋,戏曲就像现在的流行文化,反映现实生活,人们能从中寻求共鸣,那段时期迎来了戏曲的大繁荣。而现在,戏曲的教化功能不存在了。“时代在变化,而唱的还是1000多年前的事情,表达的价值观可能都与时代不符了,怎么指望年轻人接受。”虽然,为了繁荣戏曲,从业者做了很多努力,也出现很多新编戏剧,但效果甚微。“一直在说传统剧种的创新,可连继承都没有做好,又怎么谈创新?”李宽认为,要做到良好的继承首先是唱得和老先生们一样了,连这一点都没有做到又怎么谈创新呢?
此外,大环境因素也导致年轻戏剧人不愿意将精力投入其中。“我认识的一些戏校毕业的孩子,毕业后分配到国家院团,福利待遇极好,在这种体制下,他们不再将重心放在钻研艺术本身,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李宽表示。另有业内人士透露,不排除新编戏剧发展传统艺术的可能,但新编戏剧可以申请经费,名目越多经费越多,这些是传统剧目不具备的,可这违背了戏曲的发展规律,也导致青年演员基本功不扎实。
想要让传统剧目真正得到发展,光靠表面功夫是不行的,必须要将它的核心展现出来。目前来看,京剧依然很难符合当下的主流审美,但麒麟社的成立或许能保住部分戏迷不再流失。
北京商报记者 傅玛丽/文 宋媛媛/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