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除夕更岁时,一家人围坐在包内火炉边,在向长辈敬献“辞岁酒”之后,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
高山族——台湾高山族有吃“长年菜”的习俗。长年菜也叫作“芥菜”,吃这种菜是预示寿命长。有的人将长长的粉丝加入长年菜里,象征着长生不老。
满族——年三十家宴十分丰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饺子、火烧、豆包等;传统年菜有鲜美的血肠、煮白肉及别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更不可少。子时还要吃一顿送旧迎新的鲜肉水饺。
壮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饭,以示来年要丰收。这种饭叫“粽粑”,有的长达尺余,重五六斤。
拉祜族——每至除夕必做糯米粑,其中有一对做得特别大,据说象征太阳和月亮,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果实累累。
侗族——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黎族——过春节,家家宰猪杀鸡、备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吃“年饭”,席间唱“贺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们集体狩猎,猎物的来先分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怀孕妇女可以获得两份猎物。
景颇族——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
达斡尔族——生活在黑龙江和嫩江两岸。除夕年饭是黄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们一进门就抢食年糕,借以祈愿生活年年提高。
佤族——新年第一次见面除相互道喜外,还赠以糯米粑团、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团圆饭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维吾尔族——年节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罗”,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芒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以及与汉族馄饨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尔”等。此外还备有多种民族传统糕点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圆盘馓子)、“亚依玛扎”(花边馓子)、“波呼萨克”(炸吉皮)、“沙木波萨”(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我们中国传统美食糕点有那么多,小时候吃的那些点心都快绝迹了。
...
云南各民族节庆习俗中的饮食文化,云南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习俗中的节日!节庆最能体现云南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云南各民族在节庆活动中发展了自己的美食佳点,提高了烹饪技术。
火把节是云南彝族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宰羊杀鸡。
煮新荞麦饭,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泼撒表示祭祀,以祈求庄稼好,无病无灾。
晚上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以驱害虫。
三月街和火把节是云南大理白族的热闹节日。
在整个三月里,人人上街购物,走亲访友,互送粑粑和糖果。
中元节是白族一个十分重要的祭祀节。
在祭祀祖先亡魂时,要准备排骨、酥肉、百合、干张肉、羊肚菌、肉包子、酿茄子等,每道菜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富有观赏性。
云南白族庆典的节日里都有专门的配菜:清明节凉拌什锦;三月三吃凉粉和蒸米糕;端午节喝雄黄酒;火把节吃甜食和水果;中秋节吃酥饼;过年吃团圆饭。
吃团圆饭有其独特之处,除夕时,要祭祖,带着饭菜和酒,用盘托着,一家人按天地、大门、水井、灶神、祖先牌位的次序进行祭拜,然后才吃团圆饭。
先在大桌中央摆铜锅,除猪头肉和八大碗外,必备藕、蒜苗、长面条、鱼等。
泼水节是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最盛大的节日,家家大摆宴席,请僧侣念经,请亲朋好友,并相互泼水祝福。
还要制作多种小吃。
“毫火”是传统节日食品,是烘烤或煎炸的红糖糯米粑粑。
“粑丝”是一种米粉食品。
家庭还做黄豆末糯米饭,用芭蕉叶包好抓食。
还做“毫咯素”的糕点,做法是用糯米加红糖,拌以一种称“咯素”的黄色香花,用芭蕉叶分包,上火蒸熟食用。
在过春节时家家都要制作,并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
壮族的节日较多,如端午、尝新、牛魂、之鬼、送灶、清明等等。
每个节日均有独特的风味食品。
如清明吃彩蛋和“包生饭”,端午节吃粽子, 除夕吃大公鸡,中元吃鸭子。
壮族的粽子很大,叫“枕头粽”,配入大枣、牛肉、香肠、糖等;还有将糯米磨浆后包扎,称“糕粽”,配人芝麻、白糖等。
壮族还过“火把节”(简称小年和红饭节),这天人们除吃染红灶糯米饭外, 还要用节前围猎的野味做菜。
节日里,各献绝艺,名菜佳点层出不穷,如豆蛆菜、火烧肉、皮干生、清炖破脸狗、辣子田鸡、火烧兔肉等。
民族庙会如观音会、餐灯会等,亦各有菜肴,主要是素菜多。
中秋节壮乡的蜂子菜应时而上,佳肴美餐,倍增节日气氛。
云南藏族最隆重的节日是藏历正月初一。
家家都用酥油炸果子,种类亦多。
还用酥油敷彩,捏制二羊头,做一长方形的五谷斗,内装酥油糌粑和炒青稞麦粒,上面插鸡冠花,并用酥油做彩花放人。
藏历七月一日是雪顿节,意为酸奶宴,家家做酸奶食用和待客,同时手提酥油筒、温瓶、茶壶,带上糌粑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去饮酒、饮茶聊天,看藏戏。
哈尼族的节庆饮食别有特色。
云南哈尼族一年之中有两个年节,一个是十月年,一个是六月年。
十月年是农历十日的第一个属龙的日子,历时五六天,主祭天神和祖先。
届时,每家杀一只大公鸡,就地煮食。
第三天后, 每天下午都要举行盛大的“资鸟都”活动,即“长街宴”,全寨人同饮幸福酒。
全寨分为三组,每组轮流一天做东,日将偏西,当家男子在锣鼓声中将美味佳肴及高粱焖锅酒端到街心,顺序摆在早已铺好的长篾笆上。
有的大村寨的筵席长达数米,各户当家男子围席盘脚就宴,各家各户都争相献上自己的绝活。
在六月年祭典,也要杀鸡宰猪,办大型宴席。
过年时做麻粹,即用糯米为主料,用甘蔗、红薯、地瓜、红糖和山豆根为辅料制成。
按人们各自的偏爱做成小狗、小猪、金鱼等形状,食用时投入锅中炸酥。
云南苗族的节日除了春节、端阳节外,主要有踩花山和糊牛角等,这些节日都和饮食密切相关。
还有宰鱼节、吃鸭节、吃新节等,每个节日都有专门的食品,如吃新节要用新米做饭,用新季节菜下饭,吃新出塘的鲜鱼,喝新米制的酒等。
在祭鼓节这一最大的祭祀先人活动中,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亲朋好友共聚一堂,吃牛肉和饮牛角酒。
瑶族的节日亦多,云南省河口县的瑶族还有其独特的节日-干巴节。
每年三月初三,男人渔猎,妇女杀鸡宰鸭做花糯米饭。
傍晚,寨里团聚,各种山珍野味、美味鲜点以及喷香的糯米饭、香甜的米酒倍增欢庆气氛,人们互相祝贺,共唱团结的赞歌。
这天的食物除见者有份外,还要省下一定的野味腌成千巴,准备在节后待客。
云南丽江纳西族的节日较多,其中以春节最为热闹。
届时家家杀年猪,酿制酒,做粑粑。
除夕之夜做的菜最多,一家人吃团圆饭。
初一早上禁吃荤,初二始出门访亲友拜年,送上各种礼品,尤其是新婚夫妇如此。
初五全村人带上活鸡、活鱼、活鸭、猪肉、酒、油茶等到温泉洗浴,然后进行野炊活动。
云南普米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也是春节。
春节各家要祭“锅庄”,杀羊敬祖先,吃团圆饭。
有缺员时,也要给缺席者留一座位,摆上碗筷,并夹一些菜在其碗中。
有些菜甚至要留到缺席者回家后才食用。
猪头常在席中做主菜。
大年初一过后,亲友之间相互上门走访拜年,以各种粑粑做礼品相互赠送。
云南过拉祜年是拉祜族最隆重的节日。
初一凌晨,全寨的年轻人都要背葫芦或抬竹筒,到泉中去抬新水,认为用...
谷雨什么吃什么传统点心 谷雨时节具有民族特色的美食
谷雨什么吃什么传统点心——食香椿俗语说:“雨前椿芽嫩无比,雨后椿芽生木体”。
谷雨前后,正是吃香椿的好时候,尤其是北方地区,谷雨吃香椿,是时下最时令的金贵菜肴。
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一年之中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尝得到这口“春味”!而且香椿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健胃、理气、止泻、润肤、抗菌、消炎、杀虫之功效。
谷雨什么吃什么传统点心——喝谷雨茶民间谚云“谷雨谷雨,采茶对雨”,谷雨是采茶的时节。
谷雨前采摘的茶细嫩清香,味道最佳,故谷雨品新茶,相沿成习。
谷雨茶温凉,因为谷雨生长在温和的春季,春季温度也适中,所以谷雨茶都有温良去火的功效特点,可以用作茶疗。
谷雨什么吃什么传统点心——吃香菜“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前后15天及清明的最后3天中,脾处于旺盛时期。
中医认为香菜性温味甘,能健胃消食,利尿通便,并有发汗透疹,消食下气之功,适用于感冒、消化不良等。
春季吃香菜能发散寒气,尤其是春寒料峭的时候最适合。
谷雨节气谷雨什么吃什么传统点心——乌米饭每年谷雨时节,肇兴侗寨有“吃乌米、打花脸、播稻种”习俗。
在谷雨这天,男女青年充分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青年男子都会到姑娘家扔竹篓,讨要乌米饭,去的人越多,姑娘的家人越觉得有面子,它是当地农耕文化与婚恋习俗的双重寓意表达。
谷雨什么吃什么传统点心——三色饭谷雨时节苗族会迎来传统节日“三月三”,苗家这天会吃三色饭,海南西北部山区苗族人民的传统小吃。
具有节日性,在“三月三”(黎、苗族人民传统喜庆节日)期间普遍制作和食用。
谷雨什么吃什么传统点心——春饼三月初三,上巳日也有一种食俗,就是吃“春饼”,把面赶成薄薄的饼,把鸡蛋煮熟剥去皮,捣碎,有的人家还加进去蒜泥,把薄饼卷起来吃,有的地方暖得早,已经有了小葱,用春饼卷小葱吃。
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春饼来历故事:相传宋朝年间,一个书生名叫陈皓,有一位贤慧的妻子叫阿玉,两人感情深厚,情投意合。
陈皓专心致志读书,但常忘记了吃饭。
这可急坏了阿玉,她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做春饼这个办法,春饼既能当饭,又能当菜。
陈皓边读书边吃春饼,餐餐吃得香,读书的劲头更足了。
不久,陈皓赴京赶考,阿玉又制作春饼并用油炸,给丈夫当干粮。
结果,陈皓得中状元,高兴得把妻子做的春饼干粮,送给考官品尝。
考官一吃,赞不绝口,顿时写诗作文,称之为“春卷”
中国的饮食传统有哪些?
中餐讲究蒸炒烹炸、同时又有南北之分。
蒸菜大多出现在南方、以清淡少油、少调味品为主、主要为了凸显菜的原汁原味和营养价值。
主要是用竹笼为器具蒸食。
像最常见的耗油生菜(饭店的名字我不记得了、我就知道是这么个菜 = =)小笼包、菜量都是少而精。
大多有些微甜。
而且餐前讲究喝汤、大多是偏甜或者清淡的。
南方人比较喜欢少食多餐、一顿饭吃的不是很多、会经常吃点小吃。
例如茶点、他们喝早茶、下午茶。
晚上还会吃点夜宵。
我知道的像蛋饺、蒸虾饺、奶茶、点心。
都是很好吃并且很精致的小吃。
北方人比较有规律、早中晚三餐、主要以炒为主、口味偏辣、偏咸。
而且相对于南方、北方人菜量较大、喜欢大盘装、大口吃、讲究的是那种热闹活络的气氛。
最熟悉的就是爆炒。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饮食文化以其独有的地域性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而今,不论是贫民百姓,抑或是富人阶层;不论是家常便饭,抑或是佳节宴请,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人们对于饮食的搭配以及内在文化的享受都有着与日俱增的高品质追求。
在传统中国文人的心目中,最高的饮食境界当然是“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从其沿革来看,已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当之无愧地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如今的中国,不难看到那些黄发碧眼的外国友人津津有味地品尝中国美食的满足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位,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其独有的万种风情所显现的特质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
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四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可以这样讲,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高的审美理想。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
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
什么叫“中”?不能简单地用“中间”来概括它。
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
“和”是烹饪概念。
《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
《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在不同意见协调的基础上的。
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
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
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研习古人的踪迹,不难发现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尽管有些特性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可理解、或者说不太科学,但饮食生活难道仅仅是“科学”二字所能说尽的吗?如果我们再关注一下“文化”,那么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旨在突出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以及不断追求的中国饮食文化奢华的中和之美。
蒙古族的特色饮食 100字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
民间还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族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
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种,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
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珍品,如有来客,首先要献上,若是小孩来,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门,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
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
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抓羊肉。
蒙古族吃羊肉讲究清煮,煮熟后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鲜嫩,特别是在做手把羊肉时,忌煮得过老。
但内蒙东部蒙汉杂居地区的蒙古族也喜食煮时加佐料,并把肉煮成酥烂的手把羊肉。
有些地区的蒙古族还喜将羊腰窝的肉切成大片,挂糊油炸成炸肉片,民间称为“大炸羊”。
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
有做成全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炖、红烧、做汤。
还食用骆驼肉和马肉,油炸驼峰片蘸白糖,视为上肴,有经验的厨师还善于把牛蹄筋、鹿筋、牛鞭牛尾烹制成各种食疗菜肴。
为便于保存,还常把牛、羊肉制成肉干和腊肉。
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我国九大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总结如下: 1、回族,回族人一日三餐,饮食习惯与汉族差别较大。
回族日常饮食以面粉、大米为主,辅以玉米、豌豆等杂粮。
回族人喜欢吃牛、羊、鸡、鸭肉和带鳞的鱼类,爱吃蔬菜。
但不吃马、驴、骡、狗的肉,尤其忌食猪肉。
不食动物的血液,不食自死的禽畜和非穆斯林宰杀的牲畜和牛羊肉罐头,也不吃非清真店制作的食品。
2、维吾尔族,在维族村镇上,家家户户都修有馕坑.维族人吃馕是有讲究的,都是用手掰开后再食用,不允许拿着整个馕咬食。
烤羊肉串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食品,烤出的肉味鲜、香辣,很有特色。
抓饭、拉面也是维族人喜爱的食品。
副食品有牛、羊、鸡肉和各种蔬菜,但不吃素菜,做菜必须加肉。
3、藏族,藏族牧民的饮食多为一日四餐,早7点第一餐。
多食糌粑,喝酥油茶,10点吃第二餐,午后2点食第三餐,亦称午餐,以食用肉食为主。
晚8点吃第四餐,食品以粥为主。
总体上牧民们以牛、羊肉和奶茶为主要食物,奶制品有酥油、酸奶、奶酪等。
农区藏民的饮食以粮为主,蔬菜为副。
4、蒙古族,蒙古族以牛羊肉、乳食为主食,史书以“游牧民族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惟肉酪”来形容游牧生活形成的饮食习惯。
烤肉、烧肉、肉干、手抓肉均为蒙古族家常食品,其中手抓肉最有名,四季都可以食用。
5、朝鲜族,朝鲜族聚居区盛产大米,主食以米饭为主,其次是冷面和米糕。
米糕的品种多,有打糕、切糕、发糕等。
朝鲜族口味以咸辣为主,咸菜品种丰富,式样美观,非常可口。
辣椒是每个朝鲜族家庭必备的调味品,朝鲜族嗜辣,决不比四川、湖南人逊色。
6、傣族,傣族人口味喜欢酸、辛辣和香味。
其烹调方法主要有蒸、烤、煮、腌等。
其中烤鱼很有特色,做法是先去除内脏,把葱、蒜、姜、辣椒剁成泥,放在鱼腹内,然后用香茅草包扎好,放在暗火上慢慢烤至焦黄。
酥香而嫩。
傣族人以酸竹煮鸡、煮鱼等视为待客的最佳菜肴。
7、羌族,羌族聚居地主要产玉米、洋芋(马铃薯)、小麦、青稞、荞麦和各种豆类,但产量都不高。
蔬菜有白菜、萝卜、青菜等。
8、白族,白族人以稻米、小麦、玉米、荞麦和马铃薯为主食,蔬菜品种多。
还善于腌制肉类和咸菜,还能自制蜜饯、苍山、雪炖甜梅等果品。
节庆时,白族喜欢用糯米或小麦、大麦酿造白酒、水酒,平时嗜好酸、凉、辣味饮食。
9、苗族,苗族人口味以酸、辣为主,尤其喜食辣椒。
日常菜肴主要是酸辣味汤菜。
酸菜味鲜可口,制作方便,可生食,也可熟食。
平时吃新鲜蔬菜或瓜豆,苗家也掺些酸菜或酸汤。
令人增加食欲。
扩展资料: 中国八大菜系 菜系,又称“帮菜”,是指在选料、切配、烹饪等技艺方面,经长期演变而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并为社会所公认的中国饮食的菜肴流派。
中国饮食文化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的膳食文化已有雏形,以太公望最为代表,再到春秋战国的齐桓公时期,饮食文化中南北菜肴风味就表现出差异。
到唐宋时,南食、北食各自形成体系。
到了南宋时期,南甜北咸的格局形成。
发展到清代初期时,鲁菜、川菜、粤菜、苏菜, 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地方菜,被称作“四大菜系”。
到清末时,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构成中国传统饮食的“八大菜系”。
除八大菜系外还有一些在中国较有影响的细分菜系,潮州菜,东北菜,本帮菜,赣菜,楚菜,京菜,津菜,冀菜,豫菜,客家菜等菜系。
新年里的美食介绍
【盘点全国各地春节传统美食介绍】 我国民族众多,各地习俗不同,使华夏文明的饮食文化也是丰富多彩。
对这农历新年第一餐非常讲究,虽然吃法都不一样,但是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吉祥如意。
山东:面塑王国 山东是个吃面食的大省,虽然沿海一带越来越富裕,但是过年蒸面食、吃面食的习惯,一直没改变。
山东面食是以糯米面为主料,加小麦粉、水,着色,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刀、剪、簪、花纹模等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山东面塑起源于菏泽,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
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浙江:年糕 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是农历年的应时食品。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
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河南:饺子煮面 河南部分地区,大年初一家家吃饺子煮面,名“金丝穿元宝”,也叫“银钱吊金龟”,盖因饺子太像元宝了,子夜时饺子煮熟了捞食,谓之“捞元宝”,而且是今年捞到明年,还不发大财? 广西:粽子 广西人过年家家户户要包粽子,那可是件大事。
提前两三个星期就要准备了,要备好料,年货市场那是要去跑好几次呢!绿豆要去壳,五花肉呢,要用生抽、盐、酒、葱姜腌上一整天,糯米和干果有板栗、莲心等等也要提前泡好。
包粽子既是个技术活,还是个力气活,要用上一整天的时间。
那天,最好是找一个特大的锅子,包好的大粽粑放在锅子里,要好好地煮上十来个小时,这样粽粑里面的东西才能如发生了化学反应般,各种香味儿融合在一起。
煮好的粽子,可以用钩子一个个勾起来,挂在屋檐下或阳台上(不能太阳晒),隔三差五地还要用水煮煮透,这样啊,整个正月里都不会坏。
在广西,粽子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历史人物屈原,粽子也不仅是逢年过节的送礼佳品,广西人赋予了粽子新的意义,广西人更把粽子当作是一种吉祥物,年年粽年年中,广西人包粽子吃粽子图的是一种吉利了。
湖北:“三全”“三糕”“三丸” 湖北人吃年夜饭讲究“三全”、“三糕”、“三丸”。
“三全”就是全鸡、全鸭、全鱼,“三糕”就是鱼糕、肉糕、羊糕,“三丸”就是鱼丸、肉丸、藕丸,有无丸不成席、无鱼不成席、无汤不成席一说。
重庆:梅菜扣肉 重庆:“扣肉”“灌海椒”不可少,为了准备好这顿年夜饭,一些必不可少的传统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准备是不行的。
其中最主要的当数“扣肉”和“灌海椒”。
“扣肉”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腻、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则是把糯米面拌上佐料后填入一个个掏空的海椒中,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个月。
到了除夕,拿出来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北京:蜜供、沙琪玛 老北京的“零食”除了年夜饭菜肴外,像古代祭神祭祖用的糕点——蜜供、萨琪玛等,也是北京人家中必备的食物。
在饺子、年糕这些众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家还要打“豆儿酱”,一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做成的凉菜,色如琥珀,类似于“肉冻儿”。
此外还有“芥末墩儿”,这是用来佐酒和开胃的凉菜。
节日中人们食用油腻食品多,这些凉菜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东北:饺子 “舒服不过躺着,好吃不过饺子。
”北方人过年,最不能缺少的就是饺子。
东北人也不例外。
东北人性格豪爽,年夜饭也来得大气,通常必须包括所谓的“四大件儿”,即鸡、鱼、排骨和肘子,好像只要缺了其中一样,就显得不“地道”、不“东北”。
小鸡炖蘑菇、大烩菜、红烧鲤鱼、猪肉炖粉条、酱骨头等等都是过年时的必吃菜。
上海:豆芽 上海年夜饭不喝汤,一般人家年夜饭席上,发芽豆和黄豆芽总是有的,因为这象征着升和发,十分吉祥如意。
至于上海旧俗说是除夕吃饭时不宜淘汤,传为淘了汤吃饭的话,第二年外出办事或旅行,会要遭到雨淋的。
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了。
江西:饺子鱼(美食百科 http://food.wmyulu.com/msbk) 江西鄱阳地区第一餐要吃饺子和鱼,意为“交子”和“年年有余”,有的在饺子中放糖块、花和银币,意味着“生活甜蜜”、“长生不老”、“新年发财”。
福建:面条 福建闽南人春节第一餐吃面条,寓意“年年长久”,漳州一带吃香肠、松花蛋和生姜,寓意“日子越过越红火”。
西藏:古突 藏历新年,从十二月中旬开始,每家每户都会炸“卡赛”——一种用酥油和面粉制作的油果子。
油果子的形象千奇百怪。
同时,每家还要准备一个叫“切玛”的木制彩色五谷斗,装满糌粑、麦粒、蚕豆、人参果等,上面还要插上青稞穗、鸡冠花、日月牌等,并点缀上小块酥油。
炸好的“卡赛”和做好的“切玛”当作供品放在神像面前。
到了二十九的晚上,家家户户团团围坐吃一顿“面疙瘩宴”,藏语叫做“古突”。
这些面疙瘩被包上了诸如石子、羊毛、木炭、辣椒等多种蕴含不同意义的...
俄罗斯族的饮食文化有什么特色
俄罗斯族人民热情豪放,朴素诚实,其传统饮食也融入了这种性格特点。
俄罗斯族的传统饮食虽然不像汉餐那么讲究,食物品种也比较单一,但他们也有独具风味的美食,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饮食特点。
在长期发展中,还吸收了汉族以及其他民族饮食文化的长处和经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醇厚的乡土气息。
俄罗斯族人的主食主要是自己烤制的列巴(一种较硬的面包)和煎饼,副食有肉、鸡蛋、灌肠、牛奶、黄油等,他们喜欢吃俄式夹馅面包和无馅面包及各种糕点,喜欢吃烤鹅、烤牛肉片、牛肉煮土豆、鸡蛋腌猪肉片等俄式热菜,喜欢吃黄瓜、西红柿、土豆、胡萝卜、圆白菜等蔬菜。
居住在乡村的俄罗斯人,家庭几乎都养有头数不等的奶牛,户户都会精心制作奶油、奶酪、果酱、果丹皮等美味可口的食品。
蒙古族有些什么特色食物?
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
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把羊肉。
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
西部地区的蒙古族还有用炒米做“崩”的习俗。
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日渐增多,最常见的是面条和烙饼,并擅长用面粉加馅制成别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馅饼及蒙古糕点新苏饼等。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
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
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
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
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
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不需蒸馏。
典型食品: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
民间还有:稀奶油;奶皮子;煺毛整羊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新苏饼;烘干大米饭。